2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介绍了《“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有关情况。有关负责人在回应“一老一小”相关议题时强调,“养老和托育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养老和托育服务”,政府格外关注“空巢、留守、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人”,将“大力发展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
提起养老问题,很多家中有年迈老人的家庭都会忧虑一件事:如何找到一间能让老人家满意的养老院?很多时候这不完全是钱的问题,主要是老人家不愿意去。但有没有想过,养老其实就应该留在自己的社区之中。
值得留意的是,与此相关的服务规划正在朝着老人家们乐于接受的方向转变。
如果留意好几个相关部门在过去十年出台的规划文件,不难看到相关措辞从强调“机构养老”逐渐转变到现在更重视社区服务。这与政策制定者对养老服务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关,毕竟绝大多数老人就是希望留在家中安老。一个更为客观的现实是,很多城市过去十年批量式兴建新的养老院,但实际入住率不高。规划文件强调社区养老,客观上有利于刹止盲目开发养老院的冲动。
从社会整体考虑,养老服务回归社区不仅符合老人的愿望,更符合经济效益——不论有没有需要都去养老院要个床位,很多家庭难以长期支持。毕竟在养老院里以全职的护士护工们提供的正式照护,成本不菲。回归社区,可以更多依靠非正式照护,这里主要是指来自家属和社区邻里的各种支持,加上住在家里不用交床位费,对家庭和社会而言都更经济。
然而,这里要留意的是,并非每个家庭都有刚退休的低龄老人有空照顾年迈老人,也并非所有社区都能组织到足够的志愿者为年迈老人提供恒常服务。即使公益价提供,助浴、助医这些服务也会有收费,而助餐的收费不够优惠经常就是老人放弃使用的原因。到最后,这个担子可能还会落在处于工作年龄的子女身上。换而言之,非正式照护是需要一定补偿的,那么钱从何来?
从我国养老服务整体改革的视角来看,社区养老是服务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长期护理保险则是融资领域的核心内容。在全国试点长护险的几十个城市中,广州和天津均设置了兼职护理员,让照顾家中失能老人的家属可以兼职形式获得少量收入,实现了对非正式照护的补偿。这不但低成本地满足老人留在社区和家中安老的愿望,同时也减少了子女在工作糊口与尽孝道之间的两难。如果融资改革能与社区养老的改革在更多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回归社区的养老服务将会映照出这个时代老龄化中国最温暖的夕阳。
(作者系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