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随着以PD-1/PD-L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日趋成熟,肿瘤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尽管技术进步推动了癌症慢病化发展,但行业也在不断寻找新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以弥补PD-1/PD-L1抗体应答率低的不足。而CD47疗法被业内认为是继PD-1/L1之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下一个最重要靶点之一,如此也使得这一领域研究竞争进入白热化。
不过,近日美国FDA却给这个领域泼了一盆冷水。作为布局CD47领域较早的企业,吉利德宣布由于研究人员报告的可疑意外严重不良反应(SUSARs)在各研究组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美国FDA已对其CD47单抗magrolimab+阿扎胞苷(azacitidine)的联合研究部分临床暂停。如此,也使CD47靶点药物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那么,CD47治疗领域还有发展前景吗?其安全性、有效性究竟如何?对此,天境生物总裁及董事朱秀轩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吉利德该临床试验停止,目前还不得而知,也有赖于多方加强对该事件进一步了解,而此次吉利德事件对整个行业而言也提供了一次了解的机会,我们也希望在临床试验暂停的原因能够进一步明晰化的情况下,更明确得知CD47潜在的临床风险。
广受追捧的CD47
CD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多种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通过与肿瘤吞噬细胞表面SIRPα连接释放“别吃我”信号,阻止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这种抑制机制也被高表达CD47的实体及血液恶性肿瘤所利用。
CD47的研发也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7年,Tioma (现更名Arch Oncology) 宣布终止其CD47单抗Ti-061在欧洲的一项实体瘤I/II期临床试验。随后,2018年,Celgene的CD47单抗CC-90002在Ⅰ期临床试验中折戟。而严重的血液不良反应被认为是该药物进展不顺的根本原因。
直到2019年,肿瘤免疫疗法公司Forty Seven于2019 ASH会议上公布了其CD47单抗magrolimab与azacitidine(阿扎胞苷)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1b期优异结果,证明了该靶点的成药性。随后吉利德于2020年3月斥资49亿美元收购Forty Seven,将这一靶点药物的研发热情推向顶峰。
CD47通路药物的研发曾一度因为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安全性问题受阻,但是各企业通过预激给药,独特表位抗体筛选或抗体分子设计等不同的策略,使该靶点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得到改善,并在临床上得到验证。目前,除了吉利德,包括信达生物、天境生物、思路迪医药、宜明昂科、康方生物等在内的多家药企均在布局CD47。
根据中金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22款靶向CD47通路的候选药物在NCT注册平台注册相关临床试验,其中包括9款抗CD47单抗,2款抗SIRPα单抗,7款双抗及2款SIRPαFc融合蛋白。
但目前在CD47上暂无该靶点药物上市,备受关注的是信达生物和天境生物。信达生物IBI 188是一种以CD47为靶点的重组全人源IgG4单克隆抗体,可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并促进T细胞的交叉激活。该产品正处于治疗初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天境生物来佐利单抗是自主研发的创新CD47单克隆抗体,其独特的抗原结合表位可阻断CD47与SIRPα的连接,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与正常红细胞的结合,从而减少临床严重贫血的发生,且来佐利单抗无需预激给药。天境生物于2020年9月,将其CD47抗体lemzoparlimab以高达19.4亿美元的金额授权给了艾伯维。
华泰证券研究所大健康研究组负责人代雯认为,目前,CD47确实是全球市场上研究的最热的靶点之一。在研CD47相关产品主要分为CD47单抗和双抗、SIRPα融合蛋白、SIRPα抗体等。从整个的竞争格局上来看,国内企业天境生物、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均有布局。总体来看,由于CD47靶点在血液肿瘤上的效果更明确一些,而血液肿瘤海外市场比国内更广泛,本土药企寻求机会积极出海较具意义。
备受质疑的CD47安全性
有研究者认为,凭借相似的广谱抗肿瘤疗效,CD47药物一旦成功获批上市,其潜在市场规模或将比肩PD-1。但至于未来的方向在何处,是单抗、双抗亦或是融合蛋白、联合用药,仍然存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在2022年1月底,吉利德的magrolimab因为在临床中出现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而被FDA暂停了部分临床试验,使CD47靶点药物的安全性再度受到质疑。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不良反应可能更多还是和magrolimab本身的红细胞/血小板毒性相关,并不影响整个CD47靶点的前景,后续安全性更好的产品有望缩小与magrolimab在进度上的差距。吉利德方面也表示,目前尚未发现不良反应的明显趋势或新的安全信号。
代雯认为,此次吉利德之所以会暂停临床试验主要原因是,在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死亡的事件,且死亡案例不只一个。
同样在关注吉利德临床试验暂停原因的还有天境生物。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天境生物来佐利单抗是中国CD47临床进展最快的产品。作为针对传统CD47抗体的安全性问题,筛选靶向独特表位的抗体得到候选分子,来佐利单抗结合位点特殊,由于红细胞CD47的N50糖基化,导致来佐利单抗与红细胞结合更差,但是保留了对肿瘤位点的结合能力。来佐利单抗目前入组中外患者近180人,在当前的临床研究中表现出很好的安全性,TRAEs多为1-2级。安全性是来佐利单抗的差异化优势。
“CD47临床试验中是否会导致死亡,此次吉利德临床试验暂停是贫血造成的,还是通过血小板降低导致的,目前也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希望尽快得到最后FDA给我们比较正式的答复。 出现吉利德事件以后,我们也认真的要做一些更系统的加强措施,去找寻药物相关的毒性可能,包括如果出现毒性以后如何更快的解决。”朱秀轩博士表示,在血液肿瘤,特别是在髓系肿瘤领域,CD47要与阿扎胞苷这类药物进行合用,需要对安全性更为关注,只要把这个安全性能把握的更好,在策略上才方便进行下一步布局。
被叫停的CD47还有前景?
Magrolimab的部分临床暂停使得CD47靶点药物的安全性再度受到质疑。但业界认为这一不良反应并不影响整个CD47靶点的前景,后续安全性更好的产品有望缩小与magrolimab在进度上的差距。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李剑教授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PD-1通路效果都非常不好,也是基于此,CD47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 MDS和AML临床需求最为迫切。眼下,骨髓瘤领域和淋巴瘤领域,单抗、CAR-T等创新疗法较多,但同时这一领域缺乏广谱性的领域,这也使得CD47在这一领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CD47疗效可观。从目前的疗效数据来看,CD47在AML和MDS单药效果较为突出,有效率达到了40%-50%,如此,CD47通路药物在AML和MDS中的治疗效果前期数据得到初步验证,但是最终药物是否验证成功有待进一步数据的读出。
“此外,副作用较小。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对髓系肿瘤的患者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这类患者在治疗前就有非常明显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存在,相对于淋巴瘤、实体瘤来说,这些病人本身的造血机能受到影响,所以副作用在这个领域并不是特别关键。” 李剑教授认为,结合以上三点,CD47目前在MDS和AML领域是最有前景,也是最值得去突袭的一个领域。CD47未来发展方向也仍然是联合治疗。
多项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单独阻断PD-L1不足以应对肿瘤微环境的多重免疫逃逸机制,需要联合其他免疫检查点拮抗分子以提高患者的获益。而大多数在研的CD47靶向药物,无论是改变IgG亚型、改造Fc结构域去除杀伤效果、降低/去除红细胞结合能力,单药的疗效都还很局限甚至无效。因此,一直以来,业内多位专家指出,与PD-L1抑制剂联用是很自然的选择之一。考虑到生产成本、特异性、用药依从性和未来多药联用/序贯使用的可能性,长远来看直接开发双特异性抗体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策略。
对于CD47通路药物未来市场空间,中金分析认为,AML/MDS是目前CD47靶向药物相对更确证的适应症,其空间约在157亿人民币。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等其它血液瘤是CD47探索的方向,目前已有初步疗效数据,未来联用治疗潜力尚需进一步数据验证。此外,实体瘤是CD47的终极目标,目前已有多款药物单药或联用策略在实体瘤中展现出疗效,CD47+PD-1的联用也在头颈鳞癌(HNSCC)等瘤种中展露疗效,当CD47靶向药物在实体瘤中得到概念验证后,预计CD47有望成为新一代重磅药物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