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70万退休人员背后:京沪老龄化趋势显著,深圳依然“年轻”

2022年04月08日 20:4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尤方明
北上老龄化趋势显著,深圳依然“年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4月7日,据人社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上海市社保系统同心战疫,确保4月份570余万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国务院要求,人社部、财政部牵头,6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年内持续推进。

上述数据同时表明,上海市目前已有570余万退休人员。早在2021年5月,第七次人口普查(下称“七普”)数据发布之时,上海市统计局局长朱民便表示,从历史上来看,上海一直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再看北京,2021年11月,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其中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接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同为经济发达城市,深圳人口则依然“年轻”。2020年,在深圳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5.3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3.22%,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的情况由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导致;基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老年人口基数较大,加之主动控制人口规模,因而老龄化程度较高。

“人口老龄化是大势所趋。从长远角度看,主要的应对措施是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降低劳动强度,从而延长劳动年限,使劳动力的供给不因老龄化而减少。”董登新说。

保障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

“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在哪个省,在哪个市县,都能确保及时足额发放,都有保障,请大家放心。”在2月2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如是说。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表示,近年来,中央层面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各地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

一是加大中央财政的补助力度。1998年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2021年安排补助资金超过6000亿元,支持地方缓解基金收支压力。

二是提高调剂比例。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5%,调剂的总规模达到了9300余亿元。重点支持收支矛盾突出省份,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净受益金额超过2100亿元。

三是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中央层面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

今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余蔚平看来,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增强支撑能力。

在今年,养老金不仅要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待遇标准还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截至2021年已实现“17连涨”。2018至2020年连续三年的涨幅均为5%,2021年则为4.5%。今年则将迎来“18连涨”。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中央标准将在每人每月93元的基准上进一步上调。今年以来,已有福建、江苏、甘肃、海南、西藏、宁夏、贵州、山西等省份宣布上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北上深老龄化趋势不尽相同

前述人社部消息显示,上海社保系统坚持线下保服务安全,线上保服务速度,通过“社银直连”,保证资金如期拨付到位,确保4月份570余万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在上海市“七普”数据发布时,朱民便指出,从历史上来看,上海老龄化程度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1982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就达到11.5%,是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城市。2000年和2010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而在2020年,上海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

朱民表示,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和上海城市人口发展的历史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人口出生的高峰期,1951-1960年上海累计出生人口为272万人,峰值出现在1954年,这一阶段上海出生人口总量大,而且比较集中,这是造成现阶段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的最主要原因。

“七普”数据发布后仅半个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便印发《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进一步披露上海面临的老龄化形势。

2020年,在上海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581.55万、占23.4%;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533.49万、占36.1%。预计到2025年,上海市60岁及以上常住和户籍老年人口分别将超过680万和570万。

“十四五”期间,高龄化趋势将越发明显,预计户籍人口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从目前的81.98万增长到近86万。

人口老龄化与少子高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纯老化等趋势交织共存,2020年上海市独居老年人数、纯老家庭老年人数已分别达到30.52万和157.79万,预计“十四五”期间仍将持续增长,社会与家庭负担不断加重,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等需求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2020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为40.9%,近十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该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的过渡期和宝贵的窗口期,要为未来人口高龄化高峰期的到来提前做好部署。

在北京方面,《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基数大,预计到“十四五”末,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4%,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到2035年,老年人口接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

“十四五”之后,随着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口开始步入高龄,到2035年,北京市高龄老年人口将突破100万,社会抚养比持续增长,高龄化趋势加速。

董登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越发达地区,其老龄化程度也就越高。但我国同时也出现由于人口流动不均衡造成的老龄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

“对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鼓励人口流入与营造生育友好氛围是两大路径。而北京上海出于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的考虑,则要把重心放在后者。”董登新说。

深圳的人口结构年轻化程度则处于领先水平。2020年,在深圳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5.11%;15-59岁人口占79.53%;60岁及以上人口占5.3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3.22%。

与2010年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5.1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2.3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1.39个百分点,呈“两头增加、中间减少”态势。

深圳市统计局在解读“七普”数据时指出,深圳15-59岁的人口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比全国高16.18个百分点,比广东省高10.73个百分点,表明深圳人口依然“年轻”,还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此外,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以上即达到老龄社会的国际标准,深圳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

按照《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到2035年,深圳市规划常住人口1900万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2300万人。在2020年,深圳拥有1756.01万常住人口,未来增量空间已经不大。

董登新表示,大城市的人口扩张是有极限的。从根本上看,应当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降低劳动强度,从而延长劳动年限,使劳动力的供给不因老龄化而减少。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