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溟专栏丨应及时通过稳主体来稳就业、稳预期、稳增长

2022年05月19日 12:4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庞溟

作者:经济学博士、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 庞溟

日前,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在云南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着力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增长保就业保基本民生,落实落细留抵退税减税等组合式纾困政策,让政策速享尽享。更加突出就业优先,着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留工补助、留工培训等政策要加大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缓交利息。加大双创支持力度,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面向农民工扩大以工代赈。

受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冲击明显的超预期影响,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主要体现在二季度,而4月份经济数据的回落与下滑是最为直观的样本和最初的反映。市场对总量的下行趋势并不感到意外,但更为关注的是疫情冲击背后的结构影响,以及就业市场与消费复苏面临的严峻压力。

关注疫情冲击背后的结构影响

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以及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6.1%、18.2%和5.3%,相比3月分别上升0.3个、2.2个和0.1个百分点,均仅次于2020年疫情暴发后高点,说明社会有效需求正在加速回落。另外就是外来户籍人口失业率偏高反映出一二线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在今年头几个月,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上升了1.3个点至4月底的6.9%,同期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只是上升了0.2个点至5.7%。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076万人,环比增加167万人。而过去十年间,这一数字仅为约30万人。

上述就业形势严峻导致了未来收入预期下降,拖累民众消费能力。人民银行今年一季度的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差距已经达到近两年的最高水平,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比2021年四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2021年四季度增加2.9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比上季减少1.9个百分点,三者分别占23.7%、54.7%和21.6%,可见谨慎性储蓄倾向的抬升,而这可能是拖慢未来经济复苏步伐的隐忧。

疫情冲击导致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和吸纳就业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经营较为困难,4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降至88.3,已经连续4个月下降。国家统计局近期调查显示,大规模留抵退税实施后,获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的企业中,90%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96.2%的企业表示对政策比较满意;获得存量留抵退税的小微企业中,84.5%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94.6%的企业表示对政策比较满意。可见,相关支持政策对中小企业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正当其时。

疫情反复和收入预期趋于谨慎之下,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意愿有所增强,消费潜力、消费意愿、消费倾向的减弱,可能导致消费的恢复更为缓慢。不少家庭和企业的储蓄和积累被不断消耗,抗冲击能力下降,且居民对未来预期转弱,从而导致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下降,可能会对中长期的消费造成不利影响。本轮疫情对于消费冲击的底部大致在5月初。未来消费修复进程偏缓,可能在三季度中后才能回到潜在中枢。

同为本土疫情,去年失业率数据优于今年。原因在于去年出口和制造业生产较为景气,制造业吸纳了一部分就业,故而去年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非制造业。本轮疫情冲击供应链、工业生产和出口,制造业失业率也在走高。作为印证,今年3月以来,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双双大幅下降。因此,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应尽快以稳岗稳就业为优先导向,稳住经济大盘。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经济大盘;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各项政策立足于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

稳增长政策将进一步加码

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接下来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不过,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要求全力扩大国内需求、稳住市场主体、保民生领域、优化房地产调控以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措施。我们认为这一政策宣示是有信心、有决心、有想法、有办法。各部委和地方也相继出台了落实举措。

近期疫情防控形势稳中向好,统计局指出“5月实物量指标整体在改善”,以整车货运流量指数为代表的高频数据也反映物流和供应链的梗阻大概率已经在4月到达年内最低点,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发用电量等一些先行指标已出现积极变化,5月以来部分开工指标改善或止跌企稳,或预示5月工业生产将有所回暖。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中央层面复工复产的决心和措施。4月29号,政治局会议提出“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5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力保订单和稳定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出口,保障外贸领域生产流通稳定。5月7日的全国稳就业工作会议也指出“要着力支持稳岗,推进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复工达产”。

我们预计,稳增长政策接下来将进一步加码,在关注总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结构性政策工具,基建投资要继续发力,疫情主要影响施工端,但政策端、资金端、项目端仍旧支持后续基建的兜底作用。6月底前专项债发现有望加速,下半年有超过3.5万亿财政资金可以用于基建托底,货币信贷政策进一步宽松,社融增长全年预计达10%以上。叠加各种利好政策落地生效,宏观经济呈现供需双弱格局应该说在二季度就会结束,四到五月可能是全年经济增幅的底部。后续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基建兜底、地产边际改善、消费刺激等各项政策的逐步推进,经济有望逐渐走出谷底,内需也将迎来修复。

应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不过,必须承认中国宏观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因为:GDP增速放缓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就业需求弹性下降(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带来的劳动就业增长),主要出口国外需疲软导致就业拉动作用有限,中小企业运营压力加大,以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历史新高。

近来各地和各有关部门也不断加码稳就业促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服务、为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我们认为,要把围绕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宏观政策落实落细,加快落地、把握时机,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畅通农民工外出就业渠道,改进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具体来说,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必须着眼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鼓励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服务业、新兴业态等在线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健康发展和成长壮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带动和稳定就业、鼓励新业态就业、多渠道增加灵活就业。与此同时,应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各方面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持续促进灵活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和群众收入,与此同时,对于中低收入人群和受疫情影响明显的待业人群可考虑直接发放补助补贴。

其次是要用足政策、用好手段促进大学生就业,多方面拓宽招聘渠道以保证招聘企业数量、职位质量和求职效率,既要拓展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又要开发落实政策性就业岗位、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等措施的稳定和吸纳作用。与此同时,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支持力度,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以支持有意愿的毕业生灵活就业,延长大学生就业创业税收优惠,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以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再次是大力强化针对农民工、退役军人和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努力消除对灵活就业人员和大龄、妇女劳动者等群体的就业歧视,努力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与此同时,要加大就业帮扶和劳动技能培训力度,紧贴社会、产业、企业需要和个人实际,切实提升培训的精准度、有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有效化解“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发展,现阶段尤其要重视为中小企业纾困。因此,要落实好减税降费、减免社保费用和房屋租金等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稳住就业的基本盘;要进一步落实保护支持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措施,持续激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以稳企业来稳就业;要抓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机遇,坚定不移鼓励创新创造创业,培育发展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提升就业的广度深度和质量;要必须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服务,从体制、机制、法制等各方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和经济发展自身的活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度性壁垒,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发劳动者创业积极性,充分考虑、尊重和实现微观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