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邵阳学院人事处发布的《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在网上引起热议。根据这份公示,该校本批次引进23名在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读取哲学(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平均每名博士生引进花费84.4万元,合计1800多万元。
引起热议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这23名博士里有22名原本就是邵阳学院的工作人员,职称涵盖从讲师到副教授,均为“毕业返校”。
其二,此批引进博士的毕业院校均为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这所大学曾于2021年11月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列入“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名单之中,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针对中国市场大肆开设低质在线课程”,多次被举报。
其三,这批博士的就读时间均是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相比国内高校主流的博士“四年学制”较为“缩水”,且亚当森大学在菲律宾也属于比较后段的高校。
那么,这种方式是否真的能达到教学水平提升、提高教师质量的目标呢?恐怕未必如此。
高等教育的提升是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学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现代大学有三大基本功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是“建立在可持续理念、原则和价值观基础之上”,“需要从环境、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四个方面促进人类福祉”。换句话说,将可持续发展引入大学教育体现的是大学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高校发展的目标。而非单纯以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为导向,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的短板指标。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或许可以改善本校的排名,但长期来看,却并非能一定、真正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办学质量无法提升,生源便无法保障,后期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例如其毕业生就业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影响本校社会声誉,从而无法吸引社会捐赠,继而导致招聘不到优秀师资,无法提升教学品质,无法向社会输出优秀人才。这样便形成一个负向闭环。
邵阳学院在接受采访时称,该校在对外引进博士的招聘中屡屡“碰壁”,即使高薪待遇也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这或许道出了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困难。邵阳学院不是公众认知里的名校,引进人才可能确实有难度,但是引才“碰壁”往往有着综合因素,是资金待遇的问题,还是研究环境的问题,给予人才保障才是解决引才问题的关键。
想要发展成为一流大学,应该系统地提升本校,关注两个层面,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各指标之间进行拆解。只有自身实力强劲,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个层面,可以着重改善校园环境,比如维护生物伦理、生物多样性,节水节电,注重个体的个人行为,自觉维护社会环境。所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能源消耗等都能做到最优最省,实现可持续。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便捷齐全的教学设施不乏为吸引人才及优秀生源的重要面向之一。
第二个层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水平,真正提升本校老师的能力,多给予老师提升自我的机会,给予老师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合理空间,从而使得本校的教学水平稳步上升,培养的学生质量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效果就自然能够体现。
当然,如果这次仅仅是重申这些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意义并不大。对于邵阳学院这样的地方性高校而言,发展路径是更现实的问题。其实,更大程度上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校是否应该在一种评价体系里发展?类似邵阳学院这样的地方性高校,显然是要以服务地方发展为中心,发挥自己能够灵活操作、因地制宜的优势,成为本地的文化资本积累,人力资源培训,信息流通中心,并非是机械去做达标,谋求升级。但是,如何让这样的地方高校集中到这样一个实际的目标,其实才是此番争议之后,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