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梦璇 南沙报道
近日,广州市南沙区水利工程管理所对区内水浸黑点治理工程(2022-2023年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勘察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项目设计任务书明确指出,全区所有的水浸内涝黑点将在2025年底前基本消除。
年年“龙舟水”,水浸数条街
每年端午节前后,广州降水较多,被人形象称为“龙舟水”。南财记者从南沙区水务局获悉,今年“龙舟水”期间,南沙区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7次,暴雨橙色预警信号4次,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7次。其中,6月12日榄核镇录得最大日雨量117.3毫米,东涌大部分区域时雨强达到75毫米以上,东涌小乌站录得最大时雨强达到95.7毫米,已大于20年一遇的标准。
6月14日,南沙街部分区域1小时雨量达到70.1mm,已达5年一遇。当天,记者在凤凰大道广州外国语学校外看到,路面积水已与人行道平齐。而在金洲地铁站外的祁丰路,水浸最深高度逼近小腿肚。家住附近小区的市民崔先生告诉记者,受暴雨影响,南沙中心医院门口到门诊楼台阶处都是积水,“那天就没进去医院。”“遇到有积水的路面只能缓慢通过,所以一般雨天都会绕远路走。”驾驶电动车上下班的陈小姐向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虽然每次暴雨预警后,南沙有关部门迅速安排三防应急抢险队伍用水泵抽水,加快路面排水,有些积水能在一小时内基本退净,有些也不尽如人意,居民对水浸街治理还是有所期待。
水浸主因是局部排水设施不完善
在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公布的《2022年广州市内涝风险点》中,南沙区凤凰大道(京珠桥底至体育馆段)、龙穴岛港区二期码头与三期码头交汇处、凤凰大道(中铁匝道)等23宗内涝积水点上榜。《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对南沙提出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任务,点明要推进建设南沙智能供排水保障系统。作为新城的南沙为何仍存在水浸黑点?
据统计,南沙老城区目前约六成旧有雨水管渠无法满足一年一遇降雨排水标准,新建道路有一半雨水管渠无法满足两年一遇以上降雨的排水标准。南沙区水浸黑点治理工程(2022-2023年度)方案指出,虽然南沙大部分区域已建成了完善的市政排水管道系统,但在局部位置排水设施仍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如前期建设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部分路段的现状雨水排水管网出水口无法建设而形成断头管,部分管段使用不当而封堵,还有部分排水管道系统因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管道断裂或下沉等,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南沙的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局部低洼地段在暴雨时期出现内涝情况。
纳入年度民生实事,3年时间消除内涝风险
治“涝”事关民生,在今年南沙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加强水浸黑点达标治理”被纳为南沙区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任务之一,部署推进黄阁镇、南沙街、大岗镇、横沥镇、万顷沙镇等镇街共13个水浸黑点治理,加强城市排水建设,大力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根据《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1号)《“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广州市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等有关文件的相关要求,南沙也对全区水浸黑点进行摸查,对水浸黑点的雨、污水系统进行整体性分析,将逐步对南沙范围内的部分现状雨水管网进行改造,提高工程改造范围内内涝点周边管网的设计重现期和过流能力,在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相应区域不应发生“积水”及以上等级的灾害。到2025年底前,有望基本消除现有隐患点的内涝风险。
具体而言,治理工程将对水浸黑点采取新建雨水管(渠)的重力自流、强排、调蓄或存在严重结构性隐患的现状雨水管修复等方式恢复、改善现状水浸黑点雨水排放状况。会新建及改造一批排水管道、排水箱涵、边沟边渠、雨水泵站(井)、水闸、雨水调蓄池等附属设施,以及海绵化改造或填高低洼区域等。对现状雨、污分流制系统建设不完善、管网存在严重错混接的区域,还会考虑污涝同治措施。
“希望南沙能建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城市排水系统。至少能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半小时排完,不影响出行。”居民崔先生向记者表示。
(欢迎关注南沙生活,欢迎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