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承办,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协办的“2022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乡村振兴分会场”在广州东方宾馆举办。本次活动聚焦资本下乡赋能乡村文旅创新发展,从政策、乡村金融创新、乡村运营、乡村产业融合等角度深入剖析乡村振兴工作,探寻乡村振兴核心问题的解决之道。
两山乡创董事长、浙江安吉鲁家村示范项目负责人丁炜发表主题演讲《资本下乡赋能乡村民宿的核心要素》,以下为演讲实录(精简):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今天特别提民宿?现在都讲“人货场”,民宿就是乡村振兴“人货场”聚集的地方,“人”是指城市的消费人群,“货”和“场”是指乡村的产品。乡村有两大类产品要卖给城市的消费人群,一种是农产品,即一产和二产的产品,通过互联网、物流把产品销售出去;另一种是生态产品,即山水、林田、湖草等,产品必须把城市导流放进去,这里面民宿就起到了很关键作用。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国际旅游按下了暂停键,现在很多游客选择到乡村一日游、微度假,这给乡村微度假发展提供了机会。
不要把民宿简单地理解为住宿,“乡村民宿”和“城市民宿”两者是不一样的,乡村民宿除了提供住宿的基本体验功能,它也是体验当地农产品、感受当地文化、了解当地人文风情的窗口。
我国民宿业发展模式由家庭副业模式向家庭主业模式、产业商业模式转变,现在民宿运营模式有两种方向——乡村民宿和城市民宿。乡村民宿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以文旅为主营的民宿和为一、二产赋能的民宿,在做民宿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功能界限。民宿发展很困难的原因在于民宿要求个性化,太强调个性化导致很多民宿复购率会出现问题,游客体验感受到影响。
国内民宿市场投资热度持续增加,各方资本相继进入民宿行业,投资方式主要包括个人投资、众筹方式、企业资本、股权融资、政府扶持运作等,投资力度与规模不断增长与上升,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与大众化。
民宿很容易撬动社会资本,要想把民宿运营得能够赚钱,除了强调个性化外,还要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民宿的规模化和品牌化。
最近几年,民宿进入相对扩张快速的发展期,同时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也在快速推进。这里边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民宿的个性化导致它不能标准化,所以资本很难去投项目;另一方面,民宿的社区运营、维护成本比较高,乡村土地产权不清晰,导致很多民宿在运营过程中遇到融资、运营方面的困难。民宿最多只能拿到使用权,但很难通过使用权进行抵押,又没有产权可以做抵押,这就导致乡村的很多项目投资回报率低、资金效率低。
民宿发展有几个问题要重点解决。第一个是标准化问题,民宿最基本的住宿功能,它的硬件标准化的配置应该向酒店看齐,现在有些民宿为了快速地回收资本,在硬件投资上进行压缩,噪音、通风、排水等方面处理不到位,导致游客对民宿的体验感不佳,进一步影响复购率。第二个是融资问题,民宿作为一种小体量、个性化的住宿服务产品,它更适合社会小微投资、个性化经营,并不适合企业大规模投资、连锁化经营。
资本下乡投资民宿强调的是社会资本,而不是产业资本,因为它规模很小,社会资本能够带来流量、渠道以及社会的其他价值,能够帮助农产品带到更深的体验感,提升一产、二产的品牌价值。
如果定位住宿为主要营收产品,需要建立民宿集群,共同打造生态圈;如果定位民宿赋能一、二产,则需要做好整个乡村规划。民宿运营最大的一个难点在于目标客户群不一,比如包括乡村民宿在内的周边民宿,往往周六、周日、节假日爆红,周一到周四门可罗雀,如果周一到周四民宿能达到三成入住率,肯定能实现盈利,反之就有一定风险。
总的来说,资本下乡赋能民宿的路径探索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细化和完善民宿的规范与标准,强化政策制度保障;二是建立民宿投资担保和监管机构,完善资金监管机制;三是引导资本与民宿的有机结合,建立共赢经营合作模式;四是挖掘“乡土”文化内核,促进民宿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