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德尚玉 实习生 刘雨青 北京报道 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一周年。
一年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近日,中国野生保护协会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以下简称西南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举办了以“国家公园绿色营建”为主题的线上研讨。
“绿色营建是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西南院书记兼院长、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委员会秘书长周红斌在本次研讨会中致辞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未来中国将建成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绿色营建是确保国家公园原真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公园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倚仗,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初心’。” NRDC中国生态保护项目主任华宁在上述研讨会表示。
“以少胜多”减量设计
根据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保护、宣教及民生基础设施等应该遵循绿色营建的理念。
绿色营建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品、使用空间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绿色建材、近自然修复等。
“要坚持能省则省、能隐则隐、能外则外、能藏则藏的原则。要将建筑在自然环境中扮演一个谦卑的角色,为绿色营建或建筑物进行适宜的选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锐认为,目前,我国在国家公园绿色营建过程中要坚持建设规模最小化、规模运维精细化、分类标准统一化、设施风貌朴素化、生态影响最小化。
每个国家公园有其各自的设计标准。中国已经发展出了本土的衡量标准,涉及健康建筑、绿色建筑、零碳建筑类型,并相应出台了评价标准和指南。
据杨锐分享,国际上认可度高的两个绿色指标,一个是LEED,一个是Green Star。前者是一个认证项目,也是全球公认的高性能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基准,后者则是国际公认的建筑环境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可持续性评级系统。
杨锐认为,国家公园不需要多舒适、多豪华,或者多么能反映现代的特点。相反,国家公园应该有不一样的体验,这种体验应该是更加接近于自然的、更加朴素的。
扎根守护乡土本源
关于国家公园的绿色营建的看法,华宁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表现在立足乡土之上,以及如何在有效降低环境冲击、防止破坏性建设的基础上,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兼顾人的自然体验。
在上述研讨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国家林业草原局国家公园规划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吕雪蕾分享了国家公园在乡土化处理的技巧。她认为,一方面,设施的风格应在地方的习俗色彩、民居建筑的风韵格调、园林空间的含蓄情趣,以及山野朴实的自然气息等母体中寻找元素,提炼可识别的“符号”,使设施具有“充满自然情趣”的格调,显得“土生土长”,植根于“乡土”。
另一方面,使用自然界的材料和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体现因地制宜的特色,甚至如采用镜面材料加智能设备完成的座椅、宣传牌,通过反照周边环境,让材料的巧妙运用来打造“消失的设施”。
吕雪蕾还表示,地方性的整体和谐同样需要考虑与实用性的统一,设施建设要以保护为前提,将设施融入自然,自然融入设施;要融入地方文化风俗,利用本土特色景观和元素;要选用地方材料,立足“本土化”建设;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简单实用。如自然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可以采用轻钢加茅草屋的形式,屋面材料使用仿真茅草,既保留了乡土建筑的原有机理,又融合了现代风格的简约舒适。
“现在国家公园把社区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保护视野当中来,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民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承照分享道。目前,入口社区是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作为国家公园社区治理的组成,其居民主要是长期生活在国家公园入口区附近的、具有共同意识和利益的社会群体,通过国家公园提供服务,助力本地特定产业发展,并吸引国家公园内部居民主动外迁,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综合区域。
据吴承照介绍,目前主要通过绿色金融、绿色交易和绿色生产构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在入口社区划分空间,如巴尔港小镇划分为乡村区、过渡区和增长区,并在相应的区域内保护社区重要而独特的资产,发展可持续的多元化产业经济体系,如文化旅游、科研机构引入等,规避季节性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