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COP14丨保护修复长江流域生态 长江大保护论坛在“国际湿地城市”武汉举办

2022年11月08日 22:5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明明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李明明  北京报道

11月8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活动的第一天,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主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WBCF)等承办的长江大保护论坛,在“国际湿地城市”武汉举行,论坛主题是“共建生命长江、传承大河文明”。

做好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

2020年,长江实施为期10年的禁渔。2021年3月,《长江保护法》施行。

在论坛上,《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执委办主任孟宪林说,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物种资源丰富,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长江经济带森林覆盖率达44.4%。国家林草局充分发挥天然林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不仅对维护长江安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长江大保护战略目标的关键。

孟宪林介绍,长江流域各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统筹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做好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湖还湿、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任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鲍达明表示,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科学利用”的发展理念,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新局面。论坛上,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拧成一股绳,真正体现了“共抓大保护”。中国不仅要努力保护好自己的母亲河,也要通过认真总结“中国经验”,为世界其他河流湿地的保护、大河文明的传承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态势初显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说,农业农村部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两个专项行动,严抓严管。同时,农业农村部建立了长江口禁捕管理区,畅通江海洄游通道,加强重点物种拯救,规范增殖放流行为,协同推进水生生物保护。据调查监测,“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从最低不足1亿尾提升到年均超过20亿尾。长江江豚群体在鄱阳湖、洞庭湖、湖北宜昌和中下游江段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长江刀鲚时隔30年再次溯河洄游到达历史分布上限洞庭湖,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态势初步显现。

马毅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快实施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重点保护物种拯救行动计划,协同推进重要栖息地保护修复,努力推动生物多样性系统修复取得扎实成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在论坛上指出,做好长江大保护,要优化长江流域河湖大保护顶层设计,健全控源截污、治理修复、长效维护的长效机制,规划-监测-治理一张图;要建设长江生态大数据中心,实现长江中游流域生态环境要素的全息监测和智慧管理,作为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诊断依据;要积极探索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技术方法并加强流域污染防控与修复新技术研究。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