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我国具备扩大内需的调整空间与基础条件

2022年12月17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203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随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进行了部署。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的编制依据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对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求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从国内来看,根据最近两年的人口变化数据,我国人口规模的峰值可能提前出现甚至有可能已经出现。人口规模是影响消费和投资需求的重要变量,为了减缓人口规模下滑对消费需求的不利影响,必须通过提高人均消费支出来平滑消费支出总量的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长期以来尤其是最近三年我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较高,多个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从近期情况看美欧经济可能陷入衰退,11月份我国出口增速已经有所下滑,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回落。而根据相关分析预测,未来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这种情况提示我们必须通过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来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正如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中所言,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自身的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其次,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根据2021年的支出法GDP数据,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4.5%,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消费率,也低于一些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大体相当的中高收入国家。与此同时,2021年我国投资率高达43.0%,要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多数中高收入国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尾声,重化工业等需要大规模投资的产业已经发展起来,进一步投资的空间不大。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人均住房面积的提高,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阶段也已经基本结束。2021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30平方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房地产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将会有所放缓。从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来看,根据国际竞争力报告中的数据,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已经比较高,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规模都已位居世界各国前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提高投资效率的同时、将大量的投资需求转化为居民消费需求。

最后,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具备相应的条件,同时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相关改革。从扩大居民消费的角度来看,必须保障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除了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之外,重要的举措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如上所述,我国人口规模将可能在未来出现下降趋势,同时老龄化程度将加速提高,这将使得劳动力供求的总体格局将出现由供大于求向供求总体趋于平衡甚至是结构性供不应求的态势转化,从日本、韩国等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来看,这将会带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向居民收入倾斜,有利于居民消费的扩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将趋于优化,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趋于扩大,在全体居民中所占比重趋于提高,这将有利于居民消费规模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总量已达4亿人,占全体居民人数的比重接近3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其规模和比重将继续提升。当然,上述趋势要成为现实,需要在诸多方面进行结构调整和相关改革,这些在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中都进行了部署。

我们相信,随着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能够持续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较强的拉动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