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创新水平不断提高。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 2022)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已经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名。
面对不断革新的社会技术,中国也在积极拥抱,不遗余力地发展技术创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长最快的是信息技术管理、计算机技术等数字技术领域,分别同比增长59.6%和28.8%。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5万件,同比增长17.9%。
中国缘何在创新领域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WIPO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这离不开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等方面的积极推动。
中国正努力在这个新的“角逐场”夺得先机,刘华在接受专访时告诉记者,“中国正在把握‘数字时代浪潮’和‘深度科学浪潮’,以及全球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方向。”
中国创新水平持续上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21世纪》:WIPO去年发布的GII 2022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名。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促使中国排名多年来持续稳步提升?
刘华: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和成就,我认为离不开以下因素。
首先是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多年来通过制定一系列创新政策和战略来支持和促进创新发展,从顶层设计、法律制度、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知识产权工作。
顶层设计方面,中国2008年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5年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2019年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全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设定为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提出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2021年发布《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面向知识产权事业未来1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中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进军;《“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更是对未来五年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同时,中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民法典确立了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重大法律原则,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完成新一轮修改,建立了国际上最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更加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合法权益以及激发创新活力。
目前,知识产权法院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在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在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这都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支持。
在创新环境优化方面,2018年重新组建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了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集中统一管理。我们还关注到,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国家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将有助于提高知识产权在中国未来的战略地位,推进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同时这也是适应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需求。
其次,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也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发展。《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专利拥有量已占到全球总量的14%,显示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跃入尖端信息技术领域,成为国际价值链的核心和积极参与者。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长最快的是信息技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分别同比增长59.6%和28.8%。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5万件,同比增长17.9%。
可以说,中国正在把握“数字时代浪潮”和“深度科学浪潮”,以及全球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方向。
第三,中国教育培训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多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培养,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
到2021年底,中国已建成101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和80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同时,中国与WIPO学院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包括与同济大学联合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学位,这是WIPO在全球设立的第七个,也是中国首个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项目。在第一个五年期合作中,已有来自22个国家的127名青年学生从中受益,并在毕业后奔赴国际知识产权舞台,其中有5名毕业生供职于产权组织。
此外,WIPO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CIPTC)合作,在中国境内提供中文版知识产权远程学习课程,自2016年底至2021年底,接受培训的学员超过11.5万名;以及与中国高校、中国政府机构合作在华举办暑期班、培训班等,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
最后,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提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合作和并购等方式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从数据看,成果斐然。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5.5万家。2022年全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增速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惠及企业2.6万家,其中70.5%为中小微企业。
在知识产权领域,ChatGPT等工具应用潜力巨大
《21世纪》:GII 2022勾勒出两波可能的创新浪潮,一个是建立在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基础上的数字时代创新浪潮,另一个是建立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和其他科学的突破基础上的深度科学创新浪潮。这两个创新浪潮将会带来哪些变化与挑战?
刘华:GII提出的两个可能的创新浪潮都是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字时代创新浪潮建立在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基础上,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浪潮。我认为,这个创新浪潮将会帮助数字化转型加速,使企业和组织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并借此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升级。在我看来,这个浪潮不仅能助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优化现有的生产流程,还能够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但与此同时,数据安全将成为重要挑战,数字时代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围绕数据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手段的提升都是必要的。
深度科学创新浪潮建立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和其他科学的突破基础上,是以深度科学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浪潮。这一浪潮在帮助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拓展的同时,也会刺激各行各业的变革和进步。
不过,深度科学创新涉及人类和自然界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解决;同时,深度科学领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需要注意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
在我看来,这两个创新浪潮将进一步融合,互相促进和影响,并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和挑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应对和推进创新发展。
《21世纪》:最近大热的ChatGPT会给知识产权带来哪些新的可能?这过程中会衍生出什么风险?
刘华:像ChatGPT、文心一言、Copilot和MidJourney这些火爆全球的人工智能工具,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在知识产权领域,这些工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比如,ChatGPT可以自动生成专利申请文本、知识产权报告和诉讼文件等,帮助知识产权律师和专业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知识产权诉讼成本。
当然,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也会给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生成的和由人工智能辅助的作品和发明的作者身份、发明人身份以及所有权问题;人工智能领域发明的专利客体、可专利性、创造性以及公开充分问题;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所用的数据版权问题,商业秘密等等。
WIPO非常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能给知识产权政策和制度带来的挑战。自2019年起,我们开始举办“知识产权和前沿技术对话会”,为所有成员国和利益攸关方提供讨论平台,就前沿技术对现有知识产权体系的影响展开交流,并弥合大家在这一快速发展的、复杂的领域的信息差距。
总之,像ChatGPT、文心一言、Copilot和MidJourney这样的工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既有好处也有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和挑战,推动知识产权的发展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