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见多样生物|一株报春苣苔的野外回归

2022年10月27日 10:04   南方财经全媒体郑玮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烟草气味植株、披针形紫色花瓣、叶片边缘有不规则浅裂......这是一株中国特有濒危植物——报春苣苔。

1881年,报春苣苔被美国人亨利在粤北连州发现,此后因环境变化影响在野外几乎灭绝。2007年,华南国家植物园通过迁地保护成功实现其野外回归,经过十几年扎根生长,报春苣苔在2021年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调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

报春苣苔所属的苦苣苔科植物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生境的代表性植物类群,而报春苣苔的发现地广东,也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据最新统计,广东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18种,高等植物6658种,其中林业部门主管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8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种。

在报春苣苔的野外“复活”背后,是在岭南土地上展开的一场历时多年、没有硝烟的生物多样性保卫战。

(报春苣苔,宁祖林提供)

报春苣苔的野外“复活”

从首次发现、濒临灭绝到回归野外,报春苣苔的“成长故事”颇有几分曲折。

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宁祖林介绍,1881年美国人亨利在粤北连州连江流域的石壁上首次发现报春苣苔的身影,1883年报春苣苔由英国人Hance发表,之后就神秘消失了120年,一度踪影难觅。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报春苣苔才在广东连州被重新发现,但种群生长状况却并不乐观。1999年,报春苣苔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名单,保护级别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2002年华南植物园开始对报春苣苔进行迁地保护研究。

据悉,报春苣苔是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特有单种属植物,仅产于广东连州、阳山及湖南宁远海拔约300米的石灰岩山地次生灌丛,生境范围相对狭窄,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轻微变动都会影响报春苣苔的生存和繁殖。

经过探索,华南植物园舍弃传统的种子培育方式,转而对报春苣苔的叶片进行生物切割,再运用生物技术诱导其发芽、生根。经过超5000次试验,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们终于在2003年利用生物技术成功繁殖报春苣苔,并在2007年成功实现报春苣苔的野外回归。

2021年,报春苣苔也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调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保护级别的下调意味着报春苣苔在过去20年间得到有效保护,濒危程度有所缓解。

报春苣苔的“亲戚”红花报春苣苔也在华南国家植物园里找到新的生机。“这是一个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植物,它的发现很偶然,消失得非常神奇。”宁祖林说。

“2012年,红花报春苣苔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县石潭镇被发现,生长在当地人存放骨灰的一个小小石灰岩溶洞洞口上部。当时没有开花,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不点’。”回想起和红花报春苣苔的首次“会面”,宁祖林仍历历在目。

据悉,2012年红花报春苣苔被发现时仅有10多株,根据IUCN标准被列为极度濒危状态。

“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带回3株小苗,经过精细栽培呵护开出惊艳的红色花朵,与其它报春苣苔属植物明显不同。”宁祖林说,“后来想着再次到野外目睹其自然生境下的芳容,但重访旧地时却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

宁祖林表示,在近年多次野外调查过程中,科研人员均未再发现红花报春苣苔的踪迹,可能野外已经灭绝。庆幸的是,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已通过叶片扦插繁殖实现红花报春苣苔的迁地保护,下一步计划开展野外回归工作。

(红花报春苣苔,宁祖林/摄)

华南国家植物园毫无疑问也是这场岭南生物多样性保卫战的“主力军”。经过近百年发展,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已达到643种,其中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174种,占全省总量的43.1%,已成功实现包括报春苣苔在内的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从濒临灭绝到“经济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实现物种保护,部分濒危珍稀植物在科研人员的“妙手回春”下,还开拓出一片规模化应用市场,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平衡之路。

以原产于云南河口的粗茎紫金牛为例,其野外个体数量极少,被《中国红色物种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早期观察发现,粗茎紫金牛在华南植物园迁地栽培条件下只开花,不结果。经过不断研究,(我们)发现温度可能是影响其开花不结果的关键因子,并成功通过实验获得粗茎紫金牛的少量果实。”宁祖林说。

此外,宁祖林表示,“我们在保护粗茎紫金牛的同时也开展了应用评价研究,对其进行栽培适应性和新品种选育研究。目前已成功选育出2个园艺观赏新品种——‘紫红荷1号’和‘紫红荷2号’,并解决其规模化栽培繁殖技术,未来将会在园林绿化中进行推广应用。”

在世界植物园发展史中,经济作物曾经一度成为主导,许多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植物,最早的引种和科学研究都在植物园完成。

华南国家植物园也在其公布的3E植物“20000-2000-200-20-2”综合保护利用计划中明确提出,未来3-5年内园区珍稀濒危植物(Endangered plant)、经济植物(Economic plant)、特有植物(Endemic plant)等三类植物的迁地保护物种数要达到2万种。

此外,华南国家植物园将筛选2000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向地方政府推荐使用,选取200种开展基于活植物收集的系统研究,选取20种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或特色物种开展野外回归和开发利用。同时,开发出2种进行大规模经济利用,探索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模式,为中国贫困地区的植物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示范。

宁祖林透露,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在开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驼峰藤的种群遗传评价与精准引种工作,“驼峰藤对研究萝藦科植物系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该种为常绿藤本,聚伞花序,花黄色,花量大,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乡土观赏藤本植物。”

(驼峰藤的花序,彭彩霞/摄)

此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要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其中即包括,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引导规范利用生物资源,发展野生生物资源人工繁育培育利用、生物质转化利用等绿色产业。

宁祖林表示,未来,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的过程中,在加强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将注重基于遗传完整性的精准引种,以提高迁地保护效率和资源发掘利用,引领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