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国内首个AI钉螺检测智能软件通过验收,助力精准防控血吸虫病

2023年03月23日 09: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萍,实习生刘凌云
不可忽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 刘凌云 北京报道 

“俗话说‘菜花黄,查螺忙’,春季是钉螺交配产卵和孵化的高峰期。为什么要查螺?因为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血吸虫病须经钉螺才能传播,因此钉螺是血吸虫的“帮凶”。查报钉螺有助于及时将其杀灭,从而有效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到来前夕,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江苏省血防研究所)血吸虫病室主管医师熊春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血吸虫病是一种通过螺类传播的水源性传染病,人体接触被钉螺污染的水体就有可能感染血吸虫,感染后轻则危害肠道、肝脏以及尿路功能,重则危及生命。人群普遍易感,尚无特效疫苗,且治愈后仍有可能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至2030年底,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消除标准。70多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正向全面消除的目标迈进。不过,“查螺”的工作并不简单。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负责人杨坤指出:“由于钉螺只有米粒大小,野外孳生环境十分复杂,现场调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AI检测钉螺新技术的研发,对快速提高血吸虫病防治现场工作效率,构建高效敏感的监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近日江苏省血防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国内首个AI钉螺检测软件顺利通过验收,为解决血吸虫病防治现场中的钉螺和尾蚴识别问题提供了技术抓手。业界也期待这一新的AI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推广应用。 

查螺灭螺,阻断血吸虫生命周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2030年被忽视热带病的路线图》中将消除血吸虫病列为行动目标之一,并指出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78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1.4亿人感染者,约有7.79亿人面临感染风险。

发表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的“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文章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国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39个(75.17%)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0个(22.17%)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2个(2.66%)仍处于传播控制阶段。

发表在《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的“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科学基础与‘十四五’展望”文章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夕,仅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调查的38个县中,就有近500万血吸虫感染者。新中国成立后,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有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33个县(市)和4078个乡(镇)有血吸虫病流行,患者达1100万,其中江苏、浙江和湖北等3个省最为严重,其患者数占全国患者总数的58.46%。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6种,以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我国的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通常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据记载已有2100多年历史,民间俗称“大肚子病”,还曾被视为“瘟神”。这是因为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血吸虫会在人体内不断产卵,释放毒素,使肝脏、脾脏受到损害,急性常伴随发热、腹痛、腹泻、全身性皮疹、肝脾肿大、压痛,发展到晚期可危及生命。人群普遍易感,尚无特效疫苗,且治愈后仍有可能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显示,血吸虫完成一生需要两个宿主:脊椎动物和钉螺,其中人或哺乳动物是终末宿主,而钉螺被无性繁殖的幼虫所寄生,是中间宿主。首先,血吸虫卵随粪便或尿液排出进入水体,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而毛蚴没有感染人的能力,目标是湖北钉螺,通过侵入钉螺启动无性繁殖,分裂出尾蚴,这个过程持续数月,能增殖数万条甚至十万条尾蚴。待尾蚴成熟,遇人或哺乳动物接触水时即主动钻入皮肤(约10秒),从而实现感染。

当人畜等接触疫水后,尾蚴会吸附并溶解皮肤中,脱去尾部进入表皮成为童虫,童虫能深入人体肠系膜静脉中定居、产卵。产卵率极高,一只雌虫含50个以上虫卵,产卵于肠壁,每虫每天产卵3000个左右。血吸虫虫卵需要在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才能感染人,如果能消灭自然水体里的钉螺,就能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

AI高效识螺,助力血防精准科学

监测与控制血吸虫中间宿主螺是降低血吸虫感染风险、消除血吸虫病的治本措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钉螺控制是一大问题,其扩散能力不容小觑,繁衍能力极强,一对钉螺一年可繁殖25万只,且容易随漂浮物、水产品运输散播,在新环境里孳生繁殖。“十三五”规划期间,每年药物灭螺面积在12.88亿~14.46亿平方米,但钉螺面积未有明显下降,2021年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6.93亿平方米。江苏省血防研究所血吸虫病室副主任张键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修复的因素影响,大量钉螺孳生地复现钉螺,甚至出现了钉螺扩散现象。

据了解,每年全国有近百万专业机构人员参与钉螺调查,调查面积近60亿平方米。为有效开展灭螺工作,需准确估计钉螺分布与密度,但受人力资源与成本等因素限制,通常只能对小范围区域进行查螺、采样与分析。常规钉螺调查常采用落框方法,一般是用8号铅丝制作成1平方米的正方形框,然而由于钉螺只有米粒大小,肉眼难以辨识,且滋生野外环境十分复杂,现场调查工作强度很大,钉螺调查的质量受主观影响很大。

为解决血吸虫病防治现场中的钉螺调查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江苏省血防研究所自2020年8月牵头开展了寄生虫宿主螺智能识别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等信息科学技术,重点研发了国内首个AI钉螺检测手机智能应用软件(AI智能识螺),包括AI智能钉螺辨别系统(智能辨螺),AI智能钉螺查找系统(智能找螺),AI智能钉螺测量系统(智能测螺)。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人员于2021年发表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湖北钉螺视觉智能识别模型效能评价》,通过采集钉螺及其他螺类(包括方格短沟蜷、细钻螺、真管螺、拟钉螺)的2 600余幅图像,首次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湖北钉螺视觉智能识别模型,且钉螺图像识别准确性较高。相关应用产品获得了2022年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科学技术应用奖、2022年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推荐解决方案。2023年,这项技术又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数字医疗类优秀奖”。

这个技术也得到了基层的青睐。如今在无锡宜兴市太华镇,基层血吸虫病防治人员利用AI数秒找出复杂环境下的钉螺。“以前查螺纯靠肉眼,螺很小,而且颜色和土壤很接近,一框螺要找几分钟,蹲的时间长了,腰疼腿疼眼花,查一框螺的时间可能更长。现在使用AI找一框螺,只需数秒钟就能找到,更为方便。”宜兴市疾控中心血吸虫病防治科负责人薛志强人介绍称。

另据介绍,除了规模调查,AI智能识螺技术也为农业、渔业、养殖业、水上作业以及生活、旅游风景区等场景的风险人群提供服务,降低感染血吸虫的风险。普通人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快速查找并鉴定钉螺,解除生活疑虑。

目前,江苏省血防研究所正在积极推进AI钉螺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智能硬件开发,希望能加快这一新的AI技术在公共卫生现场推广应用。杨坤研究员表示,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消除被忽视的热带病路线图,其目标之一是2030年消除血吸虫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推进,未来AI血吸虫中间宿主螺类检测技术有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血吸虫病精准防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