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当地时间10月26日,在累计加息450BP之后,欧洲央行正式发布了最新的货币政策决议。这是自去年7月启动加息以来,欧洲央行首次按下了加息的暂停键。根据行长拉加德和副行长德金多斯在记者会上的发言,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决定,将欧洲央行当前的三大利率(再融资、贷款和存款)分别维持在4.50%、4.75%和4.00%不变。
就直接触发因素而言,支撑此次欧洲央行行动的主要依据无外乎有两个:
其一,欧元区通胀形势已经出现了阶段性好转的迹象。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以来,欧元区核心CPI环比持续下降,已经从3月的1.3%下降至9月的0.2%。同期的调和CPI(也称统一消费物价指数,简称“HICP”)亦从0.9%下降至0.3%。而在此之前,欧元区的通胀一路狂飙突进,就在2022年,欧元区的HICP同比涨幅曾一度高达8.4%,相比之下,该值在2021年仅仅只有2.6%,2020年更是低至仅0.2%。
其二,加息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副作用的预期正在滋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欧元区2023年实际GDP增速只有0.7%,远低于全球3.0%以及发达国家1.5%的预测值。欧盟27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月度数据似乎也佐证了这一判断,自今年1月-7月,欧盟27国PPI指数都录得了环比负增长。其中1月为-2.5%,4月为-3.1%,7月-0.7%,直到8月才转正,当月录得0.5%的环比增速。
很明显,欧洲企业面临的挑战可见一斑。在疫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和总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欧洲央行暂停加息的另外一个考量,或在于受持续加息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因素正在聚集。
在欧元区内部,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经济甚至都难言乐观。IMF在10月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对德国2023年实际GDP增长值给出的预测值是-0.5%,法国是1.0%,意大利是0.7%。这一增速,和同期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国(5.0%)与印度(6.3%)的预测相比简直是相去甚远。
但是,据此就认为欧洲央行紧缩货币政策自此开始彻底转向的判断可能也还非常牵强。在公布暂停加息的货币政策新闻通稿中,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专门重申,当前通胀下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强劲的基数效应和过去加息的传导机制起了作用,但同时他们也预计通货膨胀仍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欧元区的价格压力仍然很大。
事实上,欧洲央行的这一判断并非杞人忧天,因为从最新HICP月度数据的细分构成来看,在欧盟27国中,教育、住房、医疗价格水平波动相对稳定,对通胀粘性贡献较大的分别是:固体与液体燃料、油脂消费品、电力燃气和能源。而推动通胀下行的消费品是住宿通讯服务、客运、家用电器等。
从这些细分项的供给来看,随着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的发酵,全球主要燃料和农产品的出口受到波及已不可避免,在短期寻找替代品不太容易的现实制约下,这只会令欧元区的通胀雪上加霜。此外,出于地缘政治博弈考量,人为干扰与全球第一制造业出口大国的合作,对中国开展反补贴调查,这毫无疑问将重新加剧欧洲通胀局势,无益于通胀水平的缓和。
所以,在这篇新闻通稿中,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在强调了通胀不可掉以轻心之后,再次重申,欧洲央行的关键利率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不变,以确保致力于实现将通胀恢复到2%的中期目标。此次欧洲央行决策逻辑中表现出来的强数据依赖,也向外界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欧洲三大关键利率短期出现下降的可能性并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欧洲央行对之前非标准政策措施在措辞上的一些变化,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上,欧洲央行宣布资产购买计划(APP)正在以可衡量和可预测的速度下降,并且不会再将到期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但大流行紧急购买计划(PEPP)下购买的到期证券本金还将会进行再投资,至少到2024年底。这充分说明,虽然欧元区紧缩货币政策还未到彻底转向之时,但调整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