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今天教育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遵循教育规律,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在12月8日-10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汤敏说。
本届年会主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北京乐达教科院、北京东方红学校、山西教育出版社协办。
专家认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继续从源头上落实“教育减负”,推动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利用迅速发展的高科技成果推动教育变革。同时,要改变观念,普及幸福教育等新理念,推动教育治理创新,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加快重构教育生态
教育如何培养品质高尚的人才,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张志勇在论坛上指出,要以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引领教育生态重构。
“我们的教育生态在很多地方已经被破坏了,以升学第一为目标,而不是育人第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系被割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同质化,家庭教育更多是补课、作业。”张志勇说。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 受访者供图)
张志勇称,说到底,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看GDP,教育发展看升学率”成为错误的教育政绩观的真实写照。张志勇表示,近年来,这种错误的教育政绩观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愈来愈严重,不仅用升学率、重点升学率考核评价教育系统,甚至用北清率评价考核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
张志勇呼吁,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加快教育生态重构。
山东省潍坊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杜全平介绍,潍坊市聚焦“多维多元”深化学生全面成长评价,采取多项改革。例如,出台新中考方案,建立“等级表达、多次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考招生制度;学科成绩由分数全部转化为等级表达,解决“题海战术”“反复训练”“无限拔高”等问题,减轻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考试次数由一次变为多次,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并以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尊重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采取特长录取与综合录取相结合,助力高中特色化发展;设立职教高考班,创新开展综合高中试点等。
完善各种拔尖创新人才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革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资源中最关键、最稀缺的顶尖部分。面对新的产业革命,在培养“从0到1”范式突破的创新人才上,需要建立全社会呵护拔尖创新人才的生态。
汤敏指出,现在的教育选拔体系和拔尖人才的挑选体系,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对学霸型人才过度呵护,对偏科的奇才、怪才过早淘汰。对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高度重视,对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关注不够。同时,人才早期培养基本上都在城市,农村和县域的人才早期培养得不到足够的关注。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 受访者供图)
此外,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挑选和培养也缺乏相应的法治保护。
汤敏介绍,不少国家对拔尖人才都有法律支持,比如:美国《天才儿童教育法案》、俄罗斯《构建发现和发展青少年天才的全国体系方案》、英国《追求卓越学校》、韩国《英才教育振兴法》等。
汤敏建议修改《特殊教育法》, 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的对象, 对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识别、选拔、安置、培养、师资等方面作出规定,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提供法律保障。
扩大和完善各种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继续扩大和完善“英才计划”“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等行之有效的计划,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在小、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衔接培养。建议国家以及地方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节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同时,中国科协、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实验室资源向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放。
汤敏认为,呵护奇才、怪才、偏才学生,要给他们一些特殊通道。适度扩大五大学科竞赛的范围,增加人工智能、工程、环保以及跨学科内容的竞赛,增加社会创新方面的竞赛。逐渐打破“一刀切”的小升初、初升高,以及高考制度,以科学的方式甄别、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为他们打造一定的绿色通道。
探索以线上线下手段相结合,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范围扩大到农村地区学校的中小学生以及非重点大学的大学生。
汤敏特别提到,培养拔尖人才、挑选拔尖人才不能成为学校“掐尖”的借口,不能让它成为一个偏离教育公平的考试。他指出,不是每一个拔尖人才都能成功,不能对拔尖人才过度要求,因为获得成功的永远是少数人。
从源头上落实“教育减负”
“双减”两年多,各地积极落实政策,从作业减量增效到延长课后服务,再到压减校外培训、推进中高考改革……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表示,当前,“减负”面对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跟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了。最突出的是少子化和老龄化,学龄儿童大幅减少,学习压力以及内卷严重。同时,还面对高学历人才“过剩”和基础劳动力缺乏的情况。
如何从源头减负?杨东平称,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需要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变革。实行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变革,实行“源头减负”,而不是仅仅在学校和家长的层面上做“末端减负”。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 受访者供图)
“如果没有顶层的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升学制度、评价制度不改,让老师和学生去改,这是不现实的。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减负并不能落到实处的原因。”杨东平说。
杨东平认为,把“减负”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首先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要以人为本,要善待儿童,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创业精神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会迅速过时的考试机器,形成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
杨东平称,现在的过度教育,是提前教育和过度操练为主。他认为,要从源头上减少课程数、学时数,大幅度降低教学难度、考试难度。同时,教育从源头上减负还要推行小学的全科教师模式,改善教育生态,改革并适时地取消中考,促进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多元化。
张志勇认为,考试难度不断增加,造成学生负担加码,这是学生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张志勇建议,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层面应该有所作为。一是清理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行为,要给教育战线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在教育公平配置上下功夫,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源头上解决教育内卷。三是要给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当前,社会和学界有人认为“减负就是不让孩子学习”。张志勇表示,这其实是对减负政策的误读。减负是在调整教育结构,让德智体美劳的结构和谐起来,是在调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构,让孩子减过重的部分,补不足的部分,让孩子们的学习健康起来,环境更好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也表示,“减负”重要的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在喜欢的事情上花费的时间可能更多,但也不觉得是负担。
刘坚及团队跟踪调查发现,能够保证每天睡眠、保证每天体育运动一小时、保证每天有营养早餐、不出现手机依赖、可以每天自主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中小学生,在学业成绩和幸福感上都表现很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认为,之所以学生学业负担重、竞争激烈,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体系没给多样化人才成长提供丰富的机会。
王烽认为,坚持高中阶段的多样化是源头减负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高中阶段是教育体系的腰部,如果它不多样化,整个教育体系就没法多样化,目前它是一个瓶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 受访者供图)
王烽谈到,推进高中多样化有两条路径。一是学校多样化。一批职业教育的中职和一批普通高中能不能办成综合高中,将来形成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职业特色的综合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三大高中阶段学校体系。
二是课程多样化。“我们国家高中课程中,学校自主权少,学生选择权有限。课程没有难度梯次,或者有难度梯次,只不过简单分成普通班和实验班。”他说。
王烽认为,实现高中多样化首先要扩大高中教学自主权,特别是校内课程的学分设置。还要加强课程资源和师资建设。同时,初中和小学阶段一定要减课,让学生广泛接触实践。从小学到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要跟上。此外,还需要开拓升学路径,加强区域的教育资源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