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澜起科技杨崇和:科创企业需要长期积累,不论环境冷暖都要潜心技术、尊重市场

2023年12月29日 16: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深圳报道

“安永企业家奖2023”评选于2023年12月圆满结束。今年,这一被誉为商界“奥斯卡”的重磅奖项以“融通创机遇 携手谱华章”为主题,表彰了来自九家企业的十位富有超卓远见、杰出领导才能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弘扬坚毅、勇敢、变中求新的安永企业家精神对于鼓舞各行各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期我们邀请到安永企业家奖2023获奖者、澜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家杨崇和先生,做客21世纪经济报道“Hi,安永企业家”栏目。

澜起科技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数据处理及互连芯片设计公司,致力于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芯片解决方案,且是2019年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之一。杨崇和谈到,澜起科技已经成立近20年了,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苦熬,一步步做出产品优势,从DDR2世代的追赶者逐步成为DDR4世代的行业领跑者,目前牵头制定DDR5内存接口芯片的国际标准制定。

杨崇和与联合创始人都是工程师出身,因此澜起科技从基因里便带有工程师文化,即一种专注创新、心无旁骛的“匠人精神”。杨崇和坚持要把技术做好,他认为创业是“马拉松”而非“百米短跑”,没有投机取巧或者快捷的路。

“其实我不太相信‘弯道超车’,因为很多事情是要长时间的投入才能够结果。尤其科创企业需要长期、深层次的积累,不能指望短短几年就获得回报。所以我们是非常看重技术的公司,不论环境冷暖都潜心技术、尊重市场,也是因为如此,在这么多年里,我们能够坚持往前走,没有左顾右盼。”杨崇和表示。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21世纪》:您作为澜起科技的创始人,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公司的创立背景和初衷?澜起科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

杨崇和:其实到2024年澜起就20年了,也算是有点年纪的公司了。我是94年回国的,到2024年就30年了。我回国的时候还没有“海归”这个词,所以我有时开玩笑说我是“史前海归”。

我是最早回国做集成电路设计的人。回国之后,我在97年成立了新涛科技,后来新涛科技与美国一家上市公司合并,按照契约,我在合并三年后才离开。其实离开后有很多选择,我最终选择回到半导体领域,与联合创始人共同创办了澜起,主要是因为回国做半导体的初衷其实没有完全实现。为芯片事业做贡献的情怀肯定是有的,同时基于个人的兴趣和专长,我还是希望再做一家独立的公司,能够把它带上市。

在创业初期,我们选择了一款具有“未来型”的产品。当时正值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兴起,我们看到在内存和CPU之间的接口领域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技术突破。行业也有这样的趋势,当时行业蛮拥挤的,全球范围内已有近20家公司致力于这一产品领域。所以可以说我们进来就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我们花了9年时间,通过三代产品,才把自己的产品做起来。

最初这个行业是Intel在主导产品标准。我们做出样品后,就请Intel来测试我们的产品。测试后,Intel认可了我们的产品设计,决定自己不再研发,投资我们来做,因为我们的产品功耗确实要比业界的大部分产品低很多。这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家中国公司的技术被当时的产业巨头认可。此后可以说我们就真正的上了这条“船”。

上了这条“船”其实也很辛苦。从DDR2世代的追赶者,到并跑者,再到DDR4世代的行业领跑者。现在进入DDR5时代,我们成为了国际标准的牵头制定者。从当初的近20家公司,我们一路“杀”到现在,行业只剩3家公司。在3家中,目前我们从市场份额到技术都是最领先的,才有了细分领域中的所谓“领头羊”的定位。

坚持把技术做好

《21世纪》:您的两次创业都非常成功,而且澜起做的还是国内芯片公司比较少涉足的企业级市场,这其中肯定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阶段,公司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杨崇和:我们没有像很多初创公司一样遇到财务上的问题。我们碰到的最大挑战是,在DDR2转向DDR3的时候,Intel的技术路线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意味着我们通过DDR2积累的技术经验完全归零,我们要从一个不擅长的技术重新开始,其实当时打击蛮大的。当时技术一转向,很多公司就没了。

但我们还是坚持一个方向往下做,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决定。当时我们还有另一个产品线做的不错,有些董事提出,不然就只做另外一条算了。但我认为如果看好市场前景,技术可以重新再来。最终我们还是坚持下来,继续做。回想起来,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21世纪》:澜起科技一直被认为是半导体行业的创新者,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澜起科技已成长为全平台型芯片设计公司,您能分享一下公司是如何持续推动科技创新的吗?

杨崇和:首先是从公司的基因来说。我们是一家拥有工程师文化基因的公司。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都是工程师出身,所以公司从基因上是有研发的文化在里面的,我们坚持要把技术做好。

要把技术做好,必须要投入,没有投机取巧或者快捷的路。其实我不太相信“弯道超车”,因为很多事情是要长时间的投入才能够结果。尤其科创企业需要长期、深层次的积累,不能指望短短几年就获得回报。所以我们是非常看重技术的公司,不论环境冷暖都潜心技术、尊重市场,也是因为如此,在这么多年里,我们能够坚持往前走,没有左顾右盼。

我讲一个小故事。当年我们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一些台湾公司在PC和服务器各方面产业比较完整,看到我们的产品,也想要去复制。我说那我们也不怕,我们用了九年研发,他们要复制至少也要花个五、六年,结果一两年之后这些公司就放弃了。所以还是要重视长期积累,要有一个坚持的方向和信念。

半导体是全球产业,要融入大市场才能够做到领先

《21世纪》:当中国的芯片设计产业刚刚起步,从技术到市场到产业政策都非常原始时,您选择归国。现在政策与资本都非常成熟,社会对半导体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芯片产业环境如日中天。在您看来,我国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什么方面?我们还有哪些努力的方向?

杨崇和: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一直以来也在思考。我们认为,当前全球化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现在国内半导体公司可能比较热衷于国产替代,但在我们看来,半导体是一个全球产业,一定要融入在大市场里面,才能够做到领先。其实应当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双轮驱动”。国内要能够转得起来,同时不要忘了国际化这一条路。

所以作为一家公司,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们还是尽量去做国际化的产品,在技术上保持国际领先。把自己定位成这样一家公司当然不容易,但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更需要这样的公司来保证我们的国际化之路可以走得通。

《21世纪》: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我们认为您非常低调、坚韧,为中国芯片设计产业发展投入了自己的半生精力。现在澜起科技也始终强调“专注、创新、跨越”。最后能否请您结合本次安永企业家奖,谈谈您是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的?

杨崇和:在我看来,企业家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选择成为自己公司的主角,就像马斯克那样。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模式。从我的个人性格和我们的企业文化来看,我更认可另一种模式,就是公司的领导层要搭建一个舞台,让员工去表现。我们是搭建舞台的人,是后台的支持者,这样可能更加能够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实习生武佳颖、张晨茜对本文有贡献)

视频:肖航、实习生詹慧敏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