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70期 —
最近MsC的朋友经常抱怨,自己的基金怎么一卖就涨、买的都是支付宝里金选的基金,但这些基金“上窜下跳”如过山车般,小心脏受不了,怎么回事?
到底买什么样的基金才会涨呢?这种既好、又好的基金谁不想要啊?前提是它先得存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了,MsC吐血整理了以下原因,给大家参考一下:
01
你刚卖掉的基金
每次市场上涨,总是会有一类人不开心—“卖飞”的人。刚卖掉就大涨,确实让人很生气,就好像我等小散户能左右股市一样。
其实,这说明了我们的基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拿不住”,这是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的问题,不然也不会每次牛市指数都翻倍,而大多数基民却赚不到钱。
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参照点”。
比如:你涨工资了,原本很开心,但是听说同事比你多涨了5%,心情立刻不好了。
这同时也体现在投资中:
比如:刚买入的基金,你的心理预期收益率是10%,但之后市场大跌,收益变成负的,一旦市场反弹,很多人就回本卖出了,如果市场继续上涨10%,那“卖飞”的人心里就很难受了。
解决方法:卖出前多问自己为什么要卖出。
★
Tips
★
• 持有收益率是否到自己设定的止盈点
• 赎回的款项是否有更好的投资方向
• 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符合当下的市场震荡状况
.......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即使问了自己这些问题也会出现卖掉的基金就上涨的情况啊!
是的,但MsC想说只要是自己思考清楚后所做的投资行为,符合自己的投资逻辑的,那卖出后不管是涨还是跌都和自己没关系,不要追求最高点。
02
你加自选但没买的基金&
你没买别人买了的基金
有句话叫做:人家的狂欢,自己的失落,形容的恰到好处。
图片来源于蚂蚁财富App,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是什么让自己和牛基擦肩而过?
是对基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是对于时机的把握比较差?
是不是自选池中关注的基金太多,让你眼花缭乱?
那些我们看好、已经加入自选的基金为什么没有下手,反倒别人的账户涨涨涨的时候让我们看红了眼。
如果你也有悔不当初的感觉,那你需要要好好的思考一下了。
解决方法:不要做“海王”,集中精力办大事。
普通投资者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要精简关注的基金,研究更深入、跟踪更紧密,发现合适的时机就要果断下手。
赚钱的机会有很多,如果你只了解一些皮毛,就很难不被割韭菜,最后只能羡慕别人账户上的收益。
03
你买10块钱试试水的基金
现在买基金的门槛很低,尤其是在一些三方平台上,通常10元你就可以买只基金尝试一下。
毕竟,10块钱你能干什么?买包薯片?买个面包还是买杯酸奶?连某网红雪糕可能都吃不起,对大多数人来说花10块钱去投资基金毫无压力。
MsC身边有一位朋友,去年投资10块钱试水,但没想到如今已经市值22块了,这个收益率让人羡慕不已。
还有一位朋友,去年投资5000元买基金,但如今跌掉900多块钱,亏损了近20%,朋友马上割肉去投资他认为方向更好的基金去了。
这个落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MsC觉得,主要跟你的心态有关。
解决方法:暂时将你眼睛闭起来。
★
TIPS
★
• 调整心态,不要一直盯着账户
• 着眼长期投资,减少频繁交易
......
基金净值每天的上涨和下跌都是正常的,各位小伙伴不需要看到涨了就开心,跌了就郁闷。
投资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心态,一直盯着账户看,很容易让心态崩掉,把账户的眼睛闭起来,可以避免让情绪影响投资。
很多人之所以会频繁交易,就是太在意眼前的那点收益,可是过于关注短线市场,就会忽视长期投资的效果,这样很容易受到市场短期情绪的影响,从而“追涨杀跌”。
好了,最后MsC要说一句:买基金是投资,不是投机,不可能会一夜暴富,而是要细水长流。
风险提示
本文件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不属于基金的法定公开披露信息或基金宣传推介材料。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敬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本公司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敬请投资人在购买基金前认真考虑、谨慎决策。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本文件的著作权归汇丰晋信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者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对本文件进行复制、发表、引用、刊登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