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发病例超40万,互联网如何助力肝癌患者院外疾病管理?

2021年07月29日 09:1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见习记者魏笑
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约457万,肝癌新发约41万例,位列第五;在约300万的癌症死亡病例中,肝癌约39万例,仅次于肺癌,位列第二。

日前,国内首个《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

作为我国致死率第二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癌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局部消融、介入治疗、放疗、肝移植等,但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治疗。但在系统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种或数种药物不良反应。因此,院外识别不良反应,及时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赵宏教授表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互联网医疗在满足肿瘤患者院外管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肿瘤患者院外随访管理项目的开展,可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此次《指导意见》的制订和发布意义重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表示,“《指导意见》针对肝癌患者在系统治疗过程中的个体经验和需求,制订了详细、规范的院外管理流程。在实际应用中,基于全国医患分布不均衡,患教工作落实难的整体环境,其一方面可以作为患教工具,搭建桥梁纽带促进医患间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在一定程度上自主了解、把控甚至解决一些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院外干预很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肝癌90万例,中国占45.6%;死亡83万例,中国占47%。

其中,肝癌已成为我国致死率第二的恶性肿瘤。2020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了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约457万,肝癌新发约41万例,位列第五;在约300万的癌症死亡病例中,肝癌约39万例,仅次于肺癌,位列第二。

随着医学的进步,临床上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多种治疗方法结合、多个学科参与的系统治疗阶段。

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癌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局部消融、介入治疗、放疗、肝移植等,但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治疗。但在系统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种或数种药物不良反应。因此,院外识别不良反应,及时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此外,数据显示,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多种检查方法和治疗药物均会引起肾损伤,其中肝癌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比例约为33%,但通过早期干预,肾功能可部分甚至完全恢复。

互联网助力

互联网或可为院外管理提供新方法。

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不断融合,可有效提升医疗质量、效率与可及性。尤其新冠疫情以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充分展现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势。随着5G的运用日益广泛,互联网、人工智能、医疗的融合发展成为健康领域的新焦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疫情防控当中,互联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克服了疫情所要求的时空障碍和限制,让医疗服务在疫情之下能够得到连续和高效的实施。

赵宏也表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互联网医疗在满足肿瘤患者院外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肿瘤患者院外随访管理项目的开展,可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防范并发症对肿瘤患者同样很关键。医联副总裁刘春梅指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患者可接受长期规范的院外随访管理,及时与主诊医生沟通,获得专业的饮食营养、心理健康等指导,从而有效控制疾病,从容应对不良反应。

首个《指导意见》出台

尽管互联网助力对肿瘤患者院外干预意义重大,但目前转化为实际落地尚有困难。《指导意见》作为首个“肝癌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其制订和发布意义重大,能有效缓解院外难识别、院外干预难触达的痛点。

为分层管理相关不良反应,目前使用的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5.0分级”。但各指南和共识推荐的管理方法并不统一,且现有内容多是为医护人员提供的专业指导,涉及肿瘤治疗药物剂量减停和其他处方药物联合治疗。

而本《指导意见》以患者的需求及主观体验为导向,结合国内外常见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模式,旨在为肝癌患者院外接受系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提高肝癌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治疗获益最大化。

《指导意见》筛选了17种适合互联网管理的肝癌患者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涵盖了消化道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黏膜及附属器、造血系统等,详细介绍各类不良反应的典型表现、管理内容、宣教内容,为医生提供了患者教育的内容参考,重点强调患者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注意事项,补足了现有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患教干预的空白。

同时,因为《指导意见》涉及的不良反应均便于识别、监测,互联网线上管理团队、患者及其照顾者也可直接参照,有利于对相应症状的尽早预防、及时干预,打破了现有各指南和共识内容仅适用于专业医护人员的限制,极大扩展了使用范围。

此外,虽然《指导意见》出发点为肝癌常用治疗药物,但也同样适用于绝大部分常见肿瘤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管理。

蔡建强表示,肿瘤患者在接受系统治疗的过程中,住院时间有限,因此,院外获得规范、及时、有效、持续管理的需求亟需满足。

“《指导意见》针对肝癌患者在系统治疗过程中的个体经验和需求,制订了详细、规范的院外管理流程。在实际应用中,基于全国医患分布不均衡,患教工作落实难的整体环境,其一方面可以作为患教工具,搭建桥梁纽带促进医患间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在一定程度上自主了解、把控甚至解决一些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蔡建强称。

刘春梅表示,未来,会有更多的肿瘤患者带病生存,如何让这些患者在院外得到便捷、及时、规范的管理,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是医联在肿瘤学科探索的目标。

医联自2019年12月开始尝试肿瘤患者院外管理,并于2020年10月正式启动“肿瘤患者院外互联网随访管理项目”,覆盖肝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常见癌种。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是该项目的首个成果。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