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引关注 ,北京青少年法援中心呼吁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顿

2021年08月09日 19:3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俊,实习生孙菁遥

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话题。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62.5%的未成年人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两小时的达到13.2%。

不可回避的是,在上述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人中,已经有部分未成年人严重沉迷。近期,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的深度调研,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度访谈了全国各地向该中心反映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同时详细整理了49封来自各地家长给中心的信件,归纳分析了共计152份材料。

该中心表示,并不反对手机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但是应正视游戏行业客观存在的问题。其呼吁,国家从战略上重视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问题,加大对该问题的治理力度;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手机网络游戏的专项整顿,控制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致瘾性;对于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应当对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积极构建企业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报告:沉迷手游未成年人14~17岁的最多

基于152份材料,调研报告指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以男生居多,占到93%左右,女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些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11岁,年龄最大的即将满18岁,14~17岁的最多。其次从家庭结构来看,3%的家庭属于联合家庭;3%的家庭属于隔代家庭;94%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其中14%的家庭属于单亲家庭。

从父母的工作性质上来看,这些未成年人的父母工作多为“务工”,即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占比69%。其中夫妻双方均在本地的占比35%,夫妻双方均在外地的占比21%,夫妻一方在外地的占比13%。父母属于城市上班族的,占比15%;父母工作在体制内的,占比3%;父母已经退休的,占比3%;父母进行个体经营的,占比6%;还有一些父母并未提供具体的职业类型,占比4%。

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带来了哪些后果?

在接受访谈的家长中,不少认为,未成年人长期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未成年人有抑郁表现。部分未成年人因为家长管控他们玩游戏会与家人发生严重的语言、肢体冲突。

此外,一些未成年人盗用父母银行账户进行游戏充值。家长们为了挽回经济损失,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整理材料,以期和游戏公司沟通退款。在本次调研数据统计结果中显示,有超过50%的未成年人会因为手机网络游戏充值,10个未成年人充值金额在1万元以上,最高的达14.9万元。

游戏实名认证及防沉迷系统存漏洞 

调研报告分析了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

网络游戏具有形象性、新奇性、操控性、实战性、刺激性等特点,同电脑相比,手机网络游戏玩起来门槛更低,且具有更加明显的便捷性。因此手机网络游戏成为很多未成年人获得成就感、存在感和价值感最为便捷、快速和经济的途径。

调研过程中,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每天玩游戏的时长远远超过了1.5小时。该中心了解发现,这些未成年人主要通过借用其他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在网上购买成年人游戏账号等方式规避游戏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的限制。

“手机带娃”的养育方式也是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原因之一。

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并没有做到切实履行好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义务。在孩子幼年时期常通过给孩子一部手机以安抚他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解脱”自己;待孩子稍长大一点,一些父母不理会孩子的情感交流需求,选择给孩子一些电子产品以让他们安静下来。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现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苗头时,这些父母才开始变得紧张起来。然而,由于家长们往往缺乏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能力,强硬的管理手段很有可能会激化亲子间矛盾,导致家庭关系持续紧张。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让老人照看。调研报告指出,祖辈一代往往并不懂得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引导孩子。为此面对孩子的哭闹,相比于苦口婆心且无效果的说教,他们会发现给孩子们一部手机往往是最“便捷高效”的方式。而这种行为无意中也为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埋下了伏笔。

网游提供者建立企业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佟丽华表示,并非反对游戏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近年来游戏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严峻挑战。“目前游戏行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手机游戏产业健康发展。”

该中心建议,国家应当从战略上重视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问题,加大对该问题的治理力度。

包括尽快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网络保护的相关规定。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要求,接入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并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登录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

应当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有效地指导相关主体落实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具体职责。

同时,应当支持有资格的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佟丽华指出,家庭暴力、性侵、校园欺凌通常是个体案件,通过一般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解决。但是未成年网络保护面对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因此,未成年网络保护领域更适合提起公益诉讼,不仅减轻了当事人压力,也能减轻司法机关压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6月1日,就腾讯运营的“王者荣耀”手机网络游戏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

此外,该中心建议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手机网络游戏的专项整顿。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中出现色情、暴力等不适宜他们接触的内容。控制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致瘾性。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整顿力度。对一些长期存在违法现象,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的企业,该整改的整改,该下线的下线,该关闭的关闭。

对于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该中心建议其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应当对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大手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尽快借助专业第三方的力量,开展企业内部产品的未成年人保护评估,及时纠正自身产品和服务中可能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建立企业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同时,该中心强调,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单靠个人或社会一方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因此,应当统筹社会各方的专业力量,注重多方协同治理。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