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随着时间推移,加之新冠病毒屡现变异,各类技术路线的疫苗保护效果已受到了一定影响。世界多国已相继部署在重点人群中的加强针接种。我国对此有何考虑?
8月2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表示,有三类人群在完成免疫程序6个月后,可以开展加强接种。第一类是面临高输入风险的重点人员,比如海关、边检、航空、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等工作人员;第二类是免疫功能相对较低的人群,以及60岁以上的人群;第三类是由于工作、学习、交流的需要,需要去到境外疫情高风险地区或国家的人群。
疫苗依然有效,尤其在“防重症”
郑忠伟首先指出,没有一款新冠病毒疫苗可以100%防感染,在目前已上市的疫苗中,防感染的保护力大概在50%-90%不等。截至8月26日,全球累计接种疫苗超过50亿剂次,其中国产疫苗的接种数量超过25亿剂次。从目前收集到的突破性感染案例来看,如果完成全程的疫苗接种,发生感染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生感染,但患者出现重症、危重症、死亡的风险大幅度降低了。”郑忠伟说。根据美国加州5月1日至7月25日的感染和住院病例分析数据,不接种疫苗发生感染的风险是接种疫苗者的4.9倍,出现住院的风险是接种疫苗者的29.2倍。
而从我国本轮疫情来看,截至8月26日24时,全国19省50市累计报告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1390例。郑忠伟表示,在重症病例中,95%以上是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人员;在60岁以上重症病例当中,超过90%是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人员。在扬州出现的危重症患者,都没有接种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于8月20日刊发的文章,也表明了国产灭活疫苗的“防重症”效力。该论文指出,灭活疫苗对于因德尔塔变异株而引发的新冠肺炎轻型与普通型患者的保护率为78%与70%,而对重症患者的保护率则为100%。
哪些人群可以接种加强针?
国药中生与北京科兴两款灭活疫苗的加强针研究结果日前也已披露。郑忠伟介绍,在完成二针接种6个月后,受试者开展了第三针接种。在安全性方面,数据与第一针、第二针相似。而在有效性方面,接种第三针满14天后,受试者的抗体水平大概相当于原来的15-30倍不等。在完成三针接种后6个月,受试者的抗体水平仍然出现了下降,但是下降到的低点也超过了二针接种的峰值。从免疫原性的角度来说,加强针接种能够提升疫苗的保护效果。
哪些人群在完成免疫程序6个月后可以开展加强针接种?疫苗研发专班专家分析认为,首先是面临高输入风险的重点人员,比如海关、边检、航空、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等工作人员。
在常规接种当中,专家发现,免疫功能相对较低的人群,以及60岁以上的人群,在接种后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如18-59岁年龄组,但是这类人群又恰恰是感染后的高危人群,出现重症、危重症、死亡的风险要高于其他人群。因此专家也建议,这类人群可以接种第三针。
另外专家还建议,由于工作、学习、交流的需要,还有一部分人群要去到境外的疫情高风险地区或者国家,专家也建议对这类人群开展加强免疫。
目前是否要对全人群开展加强免疫?郑忠伟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且要根据疫情的情况来做出综合的研判。
暂无必要开展大规模的人群抗体检测
亦有声音指出,建议尽快对已接种疫苗的人群进行抗体测查,对于接种后抗体水平较低的人群进行补种。郑忠伟回应称,这一做法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行。
郑忠伟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临床试验的结果已经表明,新冠病毒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接种疫苗后,中和抗体的阳转率超过90%,同时接种疫苗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细胞免疫以及免疫记忆。也就是说,中和抗体并不是唯一的免疫系统激活路径。
第二,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自然反应。但是抗体水平下降,并没有说明疫苗就失去了保护效果。疫苗的保护,除了中和抗体以外,主要是依赖免疫记忆。相关研究表明,我们在完成全程免疫12个月后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在很短的时间内,抗体水平就显著升高。这一结果是人体的免疫记忆激活引发的,而不是这剂加强针本身造成的。
第三,我们要判断中和抗体是否有效,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完成,通过采集接种者的血清去中和活病毒,一般的商业试剂不可能在P3实验室中验证抗体的病毒中和作用。
第四,其他疫苗均未开展大规模的人群抗体检测,也没有这方面的法定要求。评判一个疫苗是否有效,主要还是要通过前期的临床试验,以及后期基于大规模疫情的真实世界研究来综合研判,而不能简单的以一个中和抗体水平就来判定这个疫苗的有效性。所以,现阶段我们没有必要开展大规模的人群抗体检测,也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