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观察|发力科学城建设,武汉剑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五城,胜算多大?

2021年09月03日 16:3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刘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茜 武汉报道

当科技创新被摆在愈加重要的位置,全国多个城市对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9月3日,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东湖科学城将成为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体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至此,至少有杭州、南京、重庆、成都、武汉等12个城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明确了将建设科学(技)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载体。

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对应的核心载体为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武汉从2017年就开始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直未能如愿。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穆荣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科学城的定位和20年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更多强调产业发展,现在更强调原创性的科学理论研究发展,更强调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能力。

面对各地争先恐后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学城的热情,穆荣平强调,武汉的目标不是追赶其他地区的科学城,而是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科技创新高地,全面提升武汉原始创新策源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功能。“落脚点不仅仅局限在武汉市,还要落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上”。

寻求差异化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向来是指引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按照这个规划,全国创新体系已经相当清晰,即“金字塔尖”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其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争夺最为激烈,并且都瞄准了科学(技)城的建设。

对于各地科学(技)城遍地开花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穆荣平表示,各地需要将科技创新与本土特色结合起来,寻求差异化发展。

穆荣平认为,北京科学城设在怀柔而非中关村,是因为北京的科学城着眼于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前提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它的重大科技技术设施的集聚度比武汉数量多。

深圳光明科学城属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域。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虽然存量不多、聚集不多,但是定位高、发展前景好。“以科教资源为例,它的先天科教资源没有武汉多,但是它的集聚速度特别快。” 穆荣平表示,深圳光明科学城既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核心区,也聚集了国际科创中心、港澳大学分区、国际合作中心、新兴的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等。

此外,上海张江科学城有相对聚焦的重大科技领域,科研力量也很有高度。合肥产业基础比武汉弱,但是在战略创新产业方面的发展并不比武汉差。

穆荣平认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建设到运行大概需要10年,随之进入下一个升级周期。所以,建设科学城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和某一个科学城去对标、赶超。东湖科学城的规划涵盖了二期计划,并且结合了武汉和长江中游的自身特点,把五大价值创造应用到五大发展愿景,打通了创新价值链。

“从中国整体的科学发展格局而言,我们正处在从跟随型国家向引领型的国家转变的历史过程当中,有着雄厚经济产业基础、科研积累的武汉,必然能够发挥重大作用。”穆荣平认为,这是东湖科学城具有可行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补齐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短板

武汉从2017年就开始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直未能如愿。国家发改委曾答复,从武汉市拥有的设施数量和学科相关性上看,尚未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形成设施集群效应,与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换言之,武汉不是实力不强,而是没有形成“空间分布上集聚、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这一集群包括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顶尖的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团队。

目前,在参与竞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中,武汉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106万在校大学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然而,“所在”并不代表实力。若论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为代表的科技基础设施硬指标,武汉与北京、合肥、上海等对比还有差距。

东湖科学城的建设,正在补齐武汉这一短板。

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湖科学城八大突破方向就包括夯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物质技术基础和强化建制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体而言,就是加快建设“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国家级创新中心、七大重点板块”的“7997”重大科创平台项目布局落地。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熊战勋透露,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启动“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相关工作,通过省市和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的一年共同努力争取,武汉市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了国家复审,有望取得历史性突破。“此外,武汉正争取国家指导支持,推动高端医学成像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东湖科学城集中布局建设。”

“东湖科学城要抓住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战略机遇,为重点实验室提供发展新空间,能够使国家重点实验发展与创业工程目标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 穆荣平建议。

此外,科研投入强度不够、科教转化补贴畅通,也是武汉的明显短板。穆荣平表示,科教融合是世界趋势,如果没有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基础的积累,科学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不断减弱。

在参与竞争的城市中,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均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研发投入的目标。其中,西安2021年的目标设定相对较高,2021年西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保持在5%以上。武汉提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目标为12%,成都的目标为15%。

让科技成果真正“为我所用”,武汉同时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破题”。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副校长张新亮介绍,新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主动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探索形成专业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最近成立的集成电路学院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将建设存储器、传感器、光电芯片、显示器、化合物半导体等特色方向,培养国家急需的集成电路高水平创新人才,支撑东湖科学城“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多元主体新型研发机构向东湖科学城集聚,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平台,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高效协同。”武汉市科技局副局长徐涛表示,武汉鼓励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打造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基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

在穆荣平看来,科学城不是地方性的单打独斗,而是服务于全国科研攻关的大局。一旦建好,将对创新创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生强大推动作用。“怎样保持对建设过程动态的监测,如何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有世界水准的科学城建设路径,是未来东湖科学城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