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章创生
执笔:陈茂霖
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出台,这份基调严厉的顶层文件,从各个维度全面规范校外教培业,而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路资本加持的教培机构有的寻求转型,有的收缩业务,还有的直接退出市场。
焦虑,在许多习惯炒作焦虑的教培机构中蔓延。转行或者转型,成了许多教培机构,尤其是学科类教培机构面临最迫切的选择。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重庆研究中心特别栏目《渝观》首期邀请到青少年教育专家、历史文化学者章创生,为读者分享观点。
观点1、“双减”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青少年教育核心问题的必选项。
章创生: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看似突然,实则必然,针对的也是我国当前青少教育的核心问题,我认为这些政策都是大量专业人士经过充分调研,深思熟虑后集体智慧的成果,将中国教育拨正船头,避开逆流暗礁,从而“乘长风波万里浪”——这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有益的,是解决我国当前青少年教育核心问题的必选项。
渝观:我国当前青少年教育核心问题有哪些?
章创生:这方面细说起来问题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有两个,一个是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二是忽略了教育系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009年我通过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名为《听听孩子怎么说》的书,内容主要是我从3500多封中小学生的亲笔来信中精选的86篇,都是孩子的心声,得到非常好的市场反响,这说明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体系中缺乏对孩子需求的倾听和关怀。
至于教育系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在这里先说我坚持了很多年的观点,那就是我们的教育绝对不能仅仅是为让孩子走“独木桥”,形成没有个性的同质化“成果”;教育果实应当是千姿百态的,所谓“万紫千红才是春”;也不能仅仅是以社会资源再分配为诱饵,而将少年儿童变成为争夺高分的“角斗士”。
观点2、资本过度参与,让教培行业从当初的“清流”变成现在的“恶浪”。
章创生:我曾经对中国教培行业是抱有极大希望,因为在行业萌芽阶段,参与者很多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和有能力、有责任、有理想的优秀教师,他们在补课的同时,也是非常好的倾听者,其本身的励志经历也能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但是后来资本的过度参与,让教培行业从当初的“清流”变成现在的“恶浪”。
渝观:可以详细说一下吗?
章创生: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知道资本的天职是盈利,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在初期资本参与可以让教培行业参与者收入增加的方式吸引社会更多的人才进入,但是后来我们看到的是资本主导了教培行业发展,人们对于教培行业讨论的更多是如何赢得招生从而如何赚钱,而不是教育本身的初心与公平。
这个过程中,孩子成了“产品”,家长成了为“产品”买单的“市场”,资本为了更有效地盈利,会本能地“优化”教育环节中不赚钱的部分,并按照“市场需求”去生产“产品”,但孩子是产品吗?那些被资本“优化”掉的,真的是孩子不需要的吗?
我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在各个场合呼吁多正视孩子的心声和兴趣,顺性扬长,培育孩子在美育、德育、体育、劳动等方面的能力,但是我得到最多的回答是:“章老师,我知道你说得都对,但是这些东西高考不加分。”
这就是典型资本过度参与教育后产生的“恶浪”,什么都讲预期,什么都讲投资回报,在资本的诱导下,在“奋斗”的包装下,学校、教室成了生产线,分数成了KPI,家境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方抢夺的“资源”,剩下的则处于鄙视链末端,小孩越来越“鸡血”,家长也越来越累,这样下去行吗?
观点3、“双减”仅是开始,接下来我们拭目以待教育评价体系将迎来创新的曙光。
章创生:为什么校外培训要锲而不舍锁定提高“考分”?为什么我们家长“砸锅卖铁”也要去让孩子去获得“高分”?因为学生最终高考名校是以考试“高分”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我们提倡的是五育并举,招生验收的却是一育(智育)独大。所以我认为,“双减”政策只是开始,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已箭在弦上。
渝观: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章创生:这个我详细说下。对于教育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方面是教育体系对人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体系的评价。
我们几十年来中小学教育体系对人的评价可以说就是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实践对人记忆能力的培养,只要你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记住了,或者多记一些历年考题,那么你就能在这个体系中获得较高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对人的评价应该是“德智体美劳”。而我们高考录取那一关仅仅重视了“智”。即便是“智育”,高考考分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叫“记忆”元素。人的智力除了记忆力之外,还有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这些我们都没有纳入高考的评价。再说某些地区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评,最有力的数据是每期各科的统考,然后按统考成绩排名学校,学校又按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学生。我前面说“一育独大”就是这样来的。
问题很多人都有看到,当年在社会上也引起过很多讨论,为避免高考制度成为新时代的八股取士,国家早在1999年就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说明国家和社会改变教育领域中应试评价体系的动力一直存在。
如今20多年过去,教育领域中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评价体系弊端日益凸显,比如我们每年的就业数据显示,一边是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匹配的工作,一边是智能制造业高端工人,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出现巨大缺口。
今年“双减”政策的出台,我认为是一个开始,后续应该还会有大量措施来修正应试评价体系,让更科学的教育评价设计,打破唯分数论的怪圈。
对比教育领域内部的改革,实际上社会评价的改变已经走在了前面。占比如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将与岗位匹配的能力作为入职的第一要素,一些技能型岗位的待遇也在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上涨,有的甚至超过了管理岗。
这些力量不断地积累、聚合,已经形成了打破教育系统“唯分数论”的趋势。
观点4、教培机构须牢记素养育人,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寻求突破。
章创生:人们都明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道理。人类,是多元智能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每个学生对于各自心仪的学科总是情有独钟。教育者必须善于发现善于引导。所以各个学科的培训和深化是长期的。只是,这次“双减”国家做了明确界定,学科内的科目培训之类只由学校负责。除此之外,其他的凡是有关能培养学生“素养”的课程培训机构都是可以去尝试的。
长期以来,学校的主课语数外很强大,学校无论是师资和课程都有优势,相对而言在艺术、体育、人工智能等课就比较薄弱,有些区县小学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老师。那么我们校外培训机构便可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另外,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童年时代的必修课,这个课程学校没设置,校外培训机构为何不把它开办起来?劳动教育也是当今孩子的的缺陷,而学校也没有真正进行劳动锻炼的场所(仅仅种花栽树不叫劳动锻炼)。如果我们能够营造真正劳动锻炼的环境和编制学生劳动素养的课程一定有市场。
还有就是家长的教育培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如果我们能从源头上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那就是帮了社会的大忙。我在近十多年来,为广大的社会家长做过上千场家庭教育讲座,每一次讲完后都得到家长的良好反馈。据我多次调查,中国的家长百分之八十以上对正确的家教理念是不甚明了的,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
观点5、当前学生素养的要害是创造性思维,呼吁所有教育工作者一起来给力培养。
渝观:创造性思维为什么会成为学生素养的要害?因为缺乏还是其他?
章创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很困惑,任何一次国际知识比赛我们的学生总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多表现平平,为什么?我们在经济上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可离高科技大国却差之甚远,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的孩子最缺乏的想象力。很多学校也没有去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想象力的基础是勇于思考、质疑、提问。孔子为我们做出了“每事问”的榜样。陶行知也“每事问”,还说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天天都是创造之时、个个都是创造之人。杜威说,把书本知识学得太多,堆满了思维空间,想象的空间就坍塌了。我们的学校要营造一个让学生大胆想象的宽容空间,鼓励学生提问和奇思妙想才行。
学校的科学课、美术课、阅读课、写作课,戏剧课,甚至演讲、辩论、劳动、研学等活动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的元素,只要我们老师善于观察、研究、启发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年来,我从自创的“每事问阅读”中研究了一套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作为一种探索,向同行者抛砖引玉。
观点6、看待“双减”政策不能只看“经济账”,更要看家庭和社会“细帐”。
章创生:“双减”政策是让教育回归其本源,受益最大的就是青少年,我们看待“双减”政策不能只看“经济账”,更要看家庭和社会的“细帐”。
渝观:这怎么说?
章创生:“双减”政策的出台后,有个让我感到意外的事情,那就是讨论这个政策最开始的热点居然不是政策对学校、老师和孩子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是从事学科类教培的企业股价跌了多少,又有多少教培机构“顶不住”了关门。
这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可是这样的改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国家一遏制学科类培训,好多机构的业绩就很难看?
所以我想在大家都讨论教育机构预期、业绩等“经济账”的时候,不忘了看看家庭和社会的“细账”。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双减”政策落实后,很多家长的资金投入,还有小孩的时间投入是减少的,其中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肯定有很多被动投入。比如:孩子班上的同学都在补课,你家长给不给补?
再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学科类培训方向的机构要正常运营,需要投入师资、家长的金钱、孩子的时间等,但他们的核心产品是什么?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
曾经某学科类方向的知名教培机构这样打广告:“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招生效果很好,因为这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学科类教培机构的生存逻辑。
只不过这样逻辑生存的机构是我们社会需要的吗?
观点7、被行业和时代裹挟的教师群体将迎来分化,而我们在反思之外,还需要更多地思考现实问题。
章创生:“双减”政策落地后,我作为一个老教师,看到的是被行业和时代裹挟的教师群体将迎来分化,而我们在反思之外,还需要更多地思考现实问题。
渝观:我们需要哪些反思?又要思考哪些现实问题?
章创生: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很多,比如教育系统长久僵化的应试评价体系,比如资本的过度参与,比如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劳动鄙视链。
这些年来由于研究青少年教育接触过许多培训机构,我感觉大多数培训机构的校长和领导者素养还是好的;培训机构中的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情怀有梦想的优秀师者。这次“双减”之后,许多培训机构面临关门,我们必须面对如何解决教培机构的善后问题,以及家长们的现实焦虑问题等等。
这一个多月我接到不少培训机构老师的电话,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先后加入了教培行业,但现在他们很迷茫,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也看到有很多家长不适应,生怕自己孩子少补两节课,然后输在起跑线上。
我坚信生命不止一种精彩,希望“双减”政策落地后,我们的学校能成为真正的学校;教师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孩子能成为真正的孩子。(完)
《渝观》是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重庆研究中心特别推出的观点分享类栏目,通过邀请重庆各行业精英人士分享见解,为读者呈上重庆最具参考价值的思维“硬菜”。
嘉宾简介:
章创生 青少年教育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历史文化学者、知名作家。重庆市文旅委特聘专家、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文化指导专家:《重庆历史与文化》中小学教材主编主笔、《教育故事》杂志(双月刊)原执行主编。出版有畅销书《听听孩子怎么说》《重庆掌故》《君子之道》等30余部著作。应邀作过上千场教育文化讲座。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故事教育”及基于青少年天性的创造性思维培育研究,近期研发的“每事问阅读”系列课程得到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