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跌还是拐点?节后A股疫苗股集体“跳水”,疫苗市场争夺战进入下半场?

2021年10月08日 17:5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此次之所以会出现疫苗板块集体走弱的现象,主要由于国内疫苗接种即将到达尾声,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情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10月8日节后A股开盘,生物疫苗板块集体下跌,截至收盘,康希诺跌9.66%,智飞生物跌8.08%,沃森生物跌5.57%,此外复星医药、康泰生物也均小幅下跌。对于此次市场表现,业内认为是默沙东与Ridgeback合作开发的在研抗病毒口服药物Molnupiravir获得重大进展所致,此前港股抗疫概念股已集体下跌过一波,因国庆假期没开盘A股生物疫苗股躲过一“劫”,今日算是“补跌”。

不过,对此观点,华兴证券研究所负责人、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赵冰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新冠口服药与疫苗完全是两回事,药物是用来治疗的,疫苗则是用来预防的。此次之所以会出现疫苗板块集体走弱的现象,主要由于国内疫苗接种即将到达尾声,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情绪。这也意味着,随着接种人群实现广覆盖后,与新冠肺炎疫苗相关的市场容量也会进一步萎缩,这也必然成为一大趋势。”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10月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1756.3万剂次。另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2021年9月18日,全国疫苗接种总人数达110084.2万,其中已完成全程接种102220.7万人,接种总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78%。接种总剂次和覆盖人数均居全球首位,人群覆盖率位居全球前列。

“新冠疫苗+口服药”可更好控制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疫苗+特效药”被认为是最佳的防治组合手段。在新冠疫苗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并且将市场竞争延伸至海外及加强针的时候,“特效药”也不甘示弱,包括默沙东、辉瑞、罗氏在内的企业接连宣布在研新冠口服药物的最新进展。

10月1日,默沙东和Ridgeback生物技术公司宣布,双方合作开发的在研抗病毒口服药物Molnupiravir在对轻度或中度新冠肺炎患者开展的3期研究中,获得积极的期中分析结果与安慰剂相比,降低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约50%。默沙东计划尽快在美国寻求紧急使用授权,并向全球监管机构提交申请。如果获得授权,Molnupiravir有望成为首款治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口服药物。

在该消息发布后,默沙东股价直线飙升,一度暴涨12%,截至10月1日收盘,报81.45美元/股,涨幅8.44%,市值达2060.54亿美元,约合1.3万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默沙东在7月29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上就提到,其针对新冠病毒的抗病毒药物 Molnupiravir(MK-4482)已经启动3期试验阶段,预计将在10月获得后期数据。在9月14日,也有消息传出,默沙东直接抗COVID-19病毒药Molnupiravir将在年底前获美FDA紧急使用授权,默沙东CEO Robert Davis称,“项目运行良好,年底应提交数据。”

这也使得不少业内人士将疫苗股的下跌归结于新冠口服药的进展。对此,赵冰博士认为,针对“特效药”的研发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抗体药物,二是小分子药物。Molnupiravir是一种小分子药物,相比目前已获紧急使用授权的新冠抗体药物,小分子药物在价格和生产上更有优势,更具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单抗药物的生产成本比小分子药物要高很多,需要依赖生物制药方法生成,耗时耗材。不过,这也不会影响疫苗的市场表现,有药又有疫苗才可以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加以控制。

从默沙东的Molnupiravir药物机理也不难发现,该药物可干扰复制病毒遗传物质的酶,致使病毒无法复制,进而降低了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缩短了感染时间,防止了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的危险免疫反应。而疫苗也是有自己的优势,以mRNA疫苗为例,利用mRNA原理,mRNA疫苗将编码抗原蛋白mRNA直接作用于人体细胞,以及人体自身所有需要的蛋白抗原免疫系统,使得mRNA疫苗既是抗原又是阻剂,不但可以生成抗原,还可以起到较强的阻剂效果。

“现在,无论是特效药还是疫苗,都有不少企业加快研发生产进度,入局者越来越多。可以明确的是,哪怕特效药的进展较快,也不会影响疫苗的研发及生产热情,毕竟,新冠肺炎预防也成为了防控疫情的重要策略。”赵冰博士强调。

国产疫苗下半场市场在海外

据波士顿咨询分析,辉瑞预计今年销售额335亿美元,Moderna预计今年销售额200亿美元,加上BioNTech在德国、土耳其的独占市场以及复星医药的大中华区市场,mRNA疫苗今年的市场规模应该可以达到600亿美元。

这还只是mRNA新冠疫苗的市场规模。如果算上其它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这个市场规模将更大。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中国已有5类24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有9个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4个疫苗已附条件上市,3个获批紧急使用授权。同时,我国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出口援助超过5亿剂新冠病毒疫苗。

此前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副司长顾金辉在2021年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表示,目前,国内仍然有不少企业在聚焦疫苗生产研发,无论是研发技术路线、疫苗品种数量、品种类型丰富程度,还是研发进度,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均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而在后新冠疫情时代,加大出口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疫苗企业而言,随着国内接种量达到一定的高峰,接下来,就该将目光瞄准疫苗出口的竞争,而在这一方面,价格低、运输方便、注射便捷、效果强的疫苗也将脱颖而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赵冰博士表示。

这主要也是由于海外市场对于疫苗的需求旺盛。在10月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启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战略,希望年底前为全球各国40%的人口接种新冠疫苗,明年年中为全球70%的人口接种新冠疫苗。该战略需要至少110亿剂新冠疫苗,现在全球每月平均生产近15亿剂新冠疫苗,若能公平分配疫苗,将有足够疫苗实现这一战略。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全球已接种了超过60亿剂新冠疫苗。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疫苗企业已经将下半场的市场竞争战役放在了海外市场,并且中国疫苗的销售在全球已经打开。例如,科兴已与二十多个国家签订了高达九亿剂疫苗的协议,现在已经完成了二十多亿剂的疫苗注射。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对新冠疫苗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大情况下,中国疫苗企业海外市场的不断打开,产能的顺利爬坡,会一直贡献弹性业绩,创造更大的利润收益。

从全球范围看,疫苗接种呈现严重的国际不均衡态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疫苗接种率普遍偏低。对此,赵冰博士认为,欠发达国家将成为国内疫苗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的重要一环。

国泰君安相关分析师也表示,中国疫苗出口量全球第一,是美国疫苗的84倍,而且对于一些低收入国家,居民的接种率只有2%左右,对于疫苗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地大。中国疫苗的国际名声非常好,有望再创佳绩,在全球的销售额会超过千亿。

新冠疫苗加强针将成为另一新赛道

除了疫苗出口,抢占加强针这一赛道也将成为另一制胜关键。

根据公开资料,针对传染力更强、致病率更高的变异病毒,辉瑞、强生、Moderna等疫苗公司都先后提交了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的计划。在国内,针对新冠疫苗加强针的计划也一直在推进中,有部分省份也已经表示开展了新冠疫苗加强免疫的工作。

例如,9月16日,在河南省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中,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将做好相应准备,确保重点人群加强免疫工作顺利开展。9月17日,浙江省新闻发布会上消息显示,近期将按国家统一安排有序开展重点人群加强免疫工作。也有其他省份的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政府要求正在为接种加强针做前期摸底。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9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发展,新冠病毒加速变异传播,且秋冬季来临,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较高。近期多地发生由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说明,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新冠病毒疫苗对预防感染、预防再传播、预防重症和死亡等方面均有一定效果。开展加强免疫,对于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崔钢介绍,针对加强免疫,前期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开展了论证,根据灭活疫苗两剂次免疫后6个月加强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数据,专家建议首先针对已经接种过灭活疫苗的机场、口岸、边检、医院等工作人员,以及60岁以上人员等其他重点人群进行加强免疫。其他技术路线的加强免疫策略目前专家也在进行研究。

目前,包括国药、康希诺在内的企业已经开启了加强针的临床试验。例如,根据国药公开资料,其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按照0、28、56天的程序接种疫苗,18~59岁的人群接种第2剂疫苗后28天新冠中和抗体的GMT(几何平均滴度)为209.3,接种第3剂疫苗后28天中和抗体GMT为308.4。在60岁以上人群中,接种第3剂疫苗同样大幅提高了中和抗体的滴度。

9月7日,康希诺生物宣布,最新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初免、用康希诺生物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克威莎进行加强的免疫程序,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且免疫效果要显著优于两次均采用灭活疫苗的接种方式。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接种两针灭活疫苗后,再接种一针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作为加强,14 天后中和抗体 GMTs 为 197.4 ( 167.7, 232.4 ) ,抗体水平升高约78倍。

可以预计,随着接下来加强针的开打,疫苗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我国疫苗与全球领先企业竞争的速度将进一步提前,谁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值得关注。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