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情民生
教育部设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深圳入选
10月14日,教育部消息称,决定在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河北省廊坊市、山西省长治市、江苏省常州市、浙江省金华市、安徽省铜陵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宜昌市、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山东省诸城市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深圳榜上有名,为广东唯一和计划单列市唯一。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主要内容是落实此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三文一会”,是教育部长时间推进的既定工作。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印发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三个重要文件,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实验区的12个“聚焦”:聚焦提高思政课质量、保障学生安全、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激发办学活力、巩固提高普及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质量、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质量、特殊教育质量、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等。
水利部:珠江流域面临严峻旱情,保障城乡供水任务艰巨
10月17日消息,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日前表示,珠江流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面临严峻旱情,保障城乡供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始终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供水安全。李国英10月16日主持专题会商会议时指出,今年以来,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东江、韩江降雨和来水均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骨干水库蓄水明显偏少,且预测今冬明春来水仍呈进一步偏少态势。对此,要未雨绸缪,提早研究并落实应对预案,牢牢守住保障供水安全的底线。
二、金融动向
“跨境理财通”首批业务:一小时开立115个“南向通”投资户
10月18日,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部门公布了完成报备的“跨境理财通”首批试点银行名单。此前9月,粤港澳三地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标志着各界期盼已久的“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内9市居民可直接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
19日当天上午“跨境理财通”即实现了首批业务成功落地,“北向通”和“南向通”业务同步开展,业务落地的银行覆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据初步统计,10月19日上午业务开通一小时后,大湾区内地9市、香港和澳门均已有业务体现。内地代销银行已成功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港澳个人投资者办理“北向通”投资资金入账41笔,涉及金额249.6万元。内地合作银行通过代理见证服务,协助港澳销售银行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个人投资者开立“南向通”投资户115个,成功汇出投资资金8笔,涉及金额39.8万元。
三、科技创新
深圳“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启动申请 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
10月18日,深圳市2021年度“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重点项目正式启动申请,深圳市科创委将采用“里程碑式资助”或“赛马式资助”方式支持揭榜的创新联合体,单个项目资助强度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网上填报受理时间将于11月5日24时截止。
此次发布的2021年度“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重点项目课题指南包括10个重点项目课题,涉及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三大领域,资助金额为600万元、800万元、1000万元不等。
四、产业发展
2021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将于11月5日在深圳举办
11月5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国内数字化智库型财经媒体领跑者《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主办的“健康中国”新10年 开启创新2.0时代——2021年(第五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将在深圳举行。大会将邀请监管机构、行业专家、产业领袖、技术先锋和投资机构等代表嘉宾,围绕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大变局、中国医药创新2.0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癌症早筛早诊早治及药物可及性等多个时下热点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共同探路未来。
此外,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还将在大会上发布《2021中国癌症早筛发展趋势报告》《2021互联网医疗+癌症报告》,以及21世纪大健康产业竞争力研究“阳光”案例和21CC(cancer care癌症关注)评选案例。
五、经济运行
前三季度深圳“湾区号”中欧班列开行86列,货值逾23亿元
据深圳海关消息,今年第三季度,深圳“湾区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49列,同比增长逾200%。前三季度合计,“湾区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列,装载货物5.57万吨、货值23.21亿元。据悉,在海运价格大升的情况下,“湾区号”中欧班列发挥了高效稳定、覆盖范围广、全天候运行等优势,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支撑。
2020年8月,“湾区号”中欧班列在深圳首发运营,目前已开行多条线路。除开行规模不断扩大外,“湾区号”中欧班列的货源结构也在优化。今年以来,出口货物中液晶显示器、打印机等高附加值电子产品的占比从去年底的28.3%上升到39.8%,累计货值达11.9亿元。
六、全国纵览
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10月19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以“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和科学发现新高地”为目标,从完善布局、夯实能力、壮大队伍、强化支撑、深化合作、优化环境六个方面提出20项任务举措,包括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引导企业出资与政府联合设立“探索者计划”,面向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科研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对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特区”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前沿研究。据悉,首批“基础研究特区”有三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委将给予5年资助,为三家单位提供1:1配套经费。
上海还在积极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的渠道,引导企业与政府联合设立“探索者计划”,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或设立基金会,并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