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的二股东? 凯尔达冲刺科创板的“自产机器人”考卷

2021年10月22日 19:5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艺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 杭州报道

将于10月25日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尔达”),上市之路却几经波折。

号称“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工业焊接技术为技术支撑”的凯尔达,2020年12月提交招股书申报稿时,名称为“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到了2021年7月30日注册稿,却更名为“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区区“焊接”二字,背后有何不为人知的故事?

此外,凯尔达有一位关系亲密到似乎离不开的“二股东”:持股18.34%的安川集团,是凯尔达外购机器人整机的主要供应商。

2018年-2020年,凯尔达向安川集团关联采购金额分别为1.26亿元、1.51亿元和2.86亿元,占同期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重高达45.32%、50.52%和58.36%,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凯尔达自产的机器人整机在2020年6月正式投产并应用,尚挑不起大梁。

凯尔达的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并不能单独工作,必须配套机器人整机后才可实现“机器换人”。面对“卡脖子”现状,科创定位的凯尔达能否交出一份抚平市场焦虑的答卷?

日企安川集团成绝对供应商

凯尔达的前身于2009年3月17日成立,当时名称为杭州凯尔达机器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9月,凯尔达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在登陆A股之前,2016年2月22日,凯尔达曾经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证券代码为“835780”,不过一年半之后,2017年12月15日起,凯尔达从新三板摘牌。

凯尔达的主要产品包括“焊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及“工业焊接设备”(半自动焊接设备、全手动焊接设备)。

从营收结构来看,2018年-2020年,凯尔达实现营收分别为3.98亿元、4.09亿元、5.94亿元,其中“焊接机器人”业务,贡献收入分别为1.42亿元、1.59亿元以、3.48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40.89%、43.89%以及61.47%。

另一营收来源——“工业焊接设备”业务,收入分别为1.92亿元、1.89亿元以及2.04亿元,占比分别为55.11%、52.21%以及35.98%,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从市场份额来看,招股书(注册稿)显示,2018年-2020年,搭载凯尔达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的机器人合计1629台、1698台、3883台,分别占中国工业弧焊机器人销量(24960台、22480台、26720台)的比例为6.53%、7.55%、14.53%。

值得一提的是,在凯尔达的生产经营中,最受关注的是其大额关联交易。

凯尔达的核心业务之一“焊接机器人”由机器人整机及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构成,其中,机器人整机成本占凯尔达焊接机器人成本的比例高达88%。

最近三年,凯尔达焊接机器人所用机器人整机主要向单一供应商安川集团采购。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凯尔达对外销售的焊接机器人中使用外购机器人整机的比例分别高达100%、100%和97.21%,其中,向安川集团采购的机器人整机占公司外购机器人整机的采购比例分别为100%、100%、98.97%。

对应的,2018年-2020年,凯尔达向安川集团关联采购金额分别为1.26亿元、1.51亿元和2.86亿元,占同期原材料采购总额的45.32%、50.52%和58.36%。

10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凯尔达证券事务部,询问焊接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是哪些,对方仅表示,“公司业务构成等信息,一切以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为准”。

除了成为凯尔达的绝对供应商,安川集团也是凯尔达的客户之一,向其购买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2018年-2020年凯尔达向安川集团的销售金额分别为885.51万元、865.02万元及1835.6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3%、2.11%及3.09%。

离不开的“二股东”?

除了关键供应商、客户,安川集团的另一个身份,是凯尔达的第二大股东,其通过安川电机(中国)持有凯尔达18.34%的股份。

安川电机(中国)背后控股股东则是一家日企——日本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凯尔达的招股书(注册稿)显示,安川电机(中国)是在2013年11月向凯尔达增资入股的,当时,变更后的凯尔达有限股本结构为凯尔达集团出资15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8.95%,安川电机(中国)出资4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1.05%。几经增资之后,安川电机(中国)形成了18.34%的最新持股比例。

对于选择安川集团作为外购机器人整机的几乎唯一供应商,凯尔达解释,“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焊接机器人两大核心部件机器人整机、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的研究开发。由于公司第一代、第二代机器人整机,不具有商业推广价值”,所以选择外购机器人整机。

“安川集团、日本发那科、德国 KUKA及瑞士ABB作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在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上述4家企业及其产品均符合公司的需求,相关机器人产品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经过公司的寻找与商务谈判,最终选择安川集团为公司焊接机器人整机的供应商”,凯尔达进一步指出。

如此依赖安川集团作为供应商的前提下,今年9月,科创板上市委在发行注册反馈环节中也要求凯尔达说明是否存在与安川集团经销商、代理商或客户重叠情形。

对此,凯尔达解释,“报告期内,公司客户与安川集团经销商、代理商或客户存在重叠情况,但相关重合客户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约3%,影响很小。相关重叠客户均由凯尔达独立拓展,且与凯尔达及安川集团均发生交易具有合理性,不存在安川集团指定其经销商、代理商或客户向公司采购焊接机器人相关产品的情形,也不存在客户向公司采购焊接机器人时指定使用安川集团机器人整机的情况”。

话虽如此,一个现实的难题仍然摆在凯尔达面前。

相比成熟的外购机器人整机,凯尔达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整机于2020年6月刚正式投产并开始应用,大规模应用尚不明晰,在此之前,凯尔达仍将向安川集团采购机器人整机。

数据显示,2020年,搭载凯尔达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整机的焊接机器人销量为76 台,仅占同期销量的2.79%,可谓势单力薄。

面对“二股东”的“卡脖子”现状,凯尔达也意识到了潜在风险:“若未来安川集团终止与公司的合作或大幅提升销售单价,公司需重新选择其他“四大家族”(安川集团、日本发那科、德国KUKA及瑞士ABB)作为供应商或加快实现自产机器人整机的推广,而与新供应商之间的业务磨合需要时间,自产机器人整机的推广存在不确定性,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情况造成不利影响。”

“安川集团、发那科、库卡、ABB这四家的机器人本体使用范围很广,像凯尔达这样采购安川集团的机器,也是比较合理的,不过现在国内也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国产机器人,比如埃斯顿的六轴机器人、哈工现代的机器人,目前来看国产机器人占比也在不断提高。”10月21日,一位机器人行业从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卡脖子”解法

从“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短短两个字,背后也暗含监管对其业务实质的考量。

凯尔达究竟是做工业机器人的,还是只聚焦在焊接机器人?

今年7月底,科创板上市委会议意见落实函回复给出了一条重要线索,上市委要求凯尔达评估公司名称与业务实质是否相匹配,如不匹配,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行业现状来看,凯尔达所在的工业机器人领域,按照应用领域,可分为搬运与上下料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及拆卸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

凯尔达在落实函回复中解释,“焊接机器人业务已成为公司最为重要的业务板块,也是公司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公司相关产品目前仍局限于焊接领域,短期内不会应用于搬运、喷涂、码垛等其他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因此,“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与公司现主要聚焦于焊接机器人领域的业务情况存在不完全匹配的情况”。

为此,凯尔达已今年7月8日召开董事会审议,更名为“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并已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从核心技术来看,凯尔达手握数字逆变焊接技术、超低飞溅焊接技术、伺服焊接高端焊接技术,并且公司已获专利105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已取得软件著作权33项。

与此同时,凯尔达作为少数几家同时掌握机器人焊接设备、机器人手臂及控制器核心技术的厂商之一,主要竞争对手为日本OTC及日本松下。

但是,如果不解决依赖安川集团机器人整机的“卡脖子”现状,市场仍然对凯尔达的科创含量充满质疑。

何况,对比行业来看,凯尔达的研发费用占比并不高。

2018年-2020年,凯尔达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27.52万元、3224.29万元、2560.73万元,三年合计研发费用7512.55万元,研发费用有下降的趋势。

此外,2018年-2020年,凯尔达在焊接机器人业务方面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34%、7.88%、4.31%,相比同业公司(埃斯顿、埃夫特、新松机器人)平均值分别为5.97%、6.01%、10.14%,低于其平均水平。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是,凯尔达主攻的是电弧焊接技术,如果激光焊、电子束焊等焊接技术未来突破其应用局限性,大幅降低应用成本,拓展其应用范围,将对电弧焊接市场进行冲击,从而影响凯尔达未来的经营业绩。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