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于学军:监管人才、科技人才融合,说起来简单实际很难

2021年10月22日 18:5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愿 北京报道 10月22日,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上就“数字化转型发展如何培养金融监管人才”这一话题进行了演讲。

于学军介绍,早在2003年银监会成立之初,银监会就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即“四位一体”的理念,同时引进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资本协议,以及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等,与国际监管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对接。总体来看,这些监管理念、规则、方法、工具等抓住了金融监管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环节,与国际监管的新趋势标准相衔接,至今仍然适用。

与此同时,国内监管部门也制定了大量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指引法则规定等,形成各种监管指标。一般来说,监管人员就是依据这些监管理念所制定的相关规定,监测和监管各类金融机构,涉及风险、内控、合规、法人、治理等各个方面。“过去监管人员的专业构成,主要是金融、经济、会计等,也有少量的法律、科技和外域人才。总体来看,针对持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监管机构的设置从北京一直覆盖到县域,通过非线上监管,线上检查,业务审批,风险监测,对高管监督等各种方法和手段实行常规监管,起到了应有的监管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兴起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不少方面又出现明显的不适应。”于学军表示。

首先,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机构的各类业务,逐步由线下转到线上,从物理网点转到虚拟世界,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出现海量数据,并且仍在快速的发展变化当中。“所以,如果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监管检查方法手段,很多还停留在人工阶段,显然已越来越难以应对这种日新月异的科技金融的创新变化。”

于学军认为,上述变化体现在人才结构方面,难点在于就是监管人员往往对科技的了解和掌握不多,所以很难深入到科技系统,用科技手段实施监管,并提高监管效率。而科技人员又很难理解和掌握监管所需的专业知识、经验等,这两种人才难以融合并形成合力,“这个问题就是说起来简单,看起来简单,想起来简单,但实际上真正把这两种人才融合起来,这是很难的事情,这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金融业发展,还是金融监管,均需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其次,缺乏具有宏观风险能力,并能够作用于金融监管的人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行业发展变化等诸多方面,常对金融风险形成巨大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就是由此而引发。反过来看,单个机构的单体风险实际上难以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做具体监管的工作人员却难以有效识别判断宏观形势,对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也缺乏认识,所以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单看金融机构本身的各种监管指标,一切都很正常,但重大的金融风险却在不经意间突然暴发了,并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下子冲击很多金融机构,无论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情况都是如此,“这是金融监管当中的一个很大难题,也不是现在才出现,才需要我们去面对,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其实人类发展、经济发展,金融业的历史来看,实际上始终是存在的,但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于学军认为,中外金融监管部门均需高度警惕,严阵以待,监管部门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体系,最好把由宏观问题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控制在未发生之前,即防患于未然。

最后,要加强法人金融机构的和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关于在于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任务金融机构绝对不可以搞暗箱操作,“这要求监管者能够尽到职责,真正做到铁面无私,坚守职业道德。”于学军称。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