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万亿大动作,新能源又嗨了

2021年11月10日 15:41   招商银行App
今年以来,新能源领域可以说是市场最强投资主线,在央行推出重磅利好政策支持下,今日绿电、光伏等概念集体大涨,“央妈的爱”可谓电力十足。

11月9日,绿色电力、光伏建筑一体化概念大幅高开,但随后涨幅有所回落,华源电力、长源电力、粤电力A、晶科科技等多股涨停,赚钱效应不错。 

那么,央行政策将对新能源行业有何影响?投资者该如何布局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呢? 

万亿大利好来袭,新能源又火了!

今日绿色电力、光伏等新能源概念集体走强,主要原因在于“央妈”近期放大招,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助攻新能源板块再度大涨。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将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微博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当于定向降息再贷款支持绿色经济、新能源。截止2021年三季度,绿色贷款累计余额14.78万亿。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可能释放1万亿级别的货币量。

央行调节货币政策,一般有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政策工具。最近发布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属于一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它是通过定向降息来促进金融机构向双碳领域投入贷款,从而起到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 

具体来说,金融机构向符合央行要求的企业发放了一笔贷款,央行按照贷款金额的60%借给金融机构本金,利率是1.75%。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发放这笔贷款的利率参考LPR,按照目前1年LPR利率3.85%的水平来说,这意味着金融机构这笔贷款中60%的部分息差为2.1%,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力度非常大。 

从传导机制上来说,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当于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从而使金融机构向清洁能源等领域发放贷款时可以相应降低贷款利率。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只有把这笔贷款贷出去了,才能获得央行的低成本资金,从而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向清洁能源等双碳领域发放贷款。 

相比央行目前已有的几个再贷款工具来说,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利率非常低,仅有1.75%,超出了市场预期。央行的再贷款分为流动性再贷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金融稳定再贷款和专项政策性再贷款四类;其中,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中的支农支小再贷款,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期的利率分别为1.95%、2.15%和2.25%,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为1.75%。 

央行此次还列出了符合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 

由于上述重点领域都属于重资本行业,对利率非常敏感,央行推动金融机构向它们定向降息将会大幅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 

那么,随着政府接连推出利好政策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未来行业竞争是否会加剧呢? 

一位分析师表示,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政策,一方面能增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节能减排规模有望做大。从长远来看,将增加新能源企业数量、相关设备和产品的供给,行业竞争趋于激烈,但如果能做好配套措施如电网完善、削峰填谷,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还是利大于弊。


光伏主题基金翻倍基频现!

长期来看,光伏、风电仍是行业景气度高、资金青睐的重点赛道,普通投资者在优选个股上难度较大,可以通过投资基金来分享板块上涨的一杯羹。 

目前,光伏等行业已经成为资金持续流入的新能源细分赛道。最新的基金三季报信息显示,基金主要的配置方向就是新能源产业链,整体思路是沿着新能源产业链向中上游和其他细分领域增配,逐步提升对光伏、风电等领域的关注。 

良好的收益是吸引基金增配的重要原因之一。同花顺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光伏设备、风电设备指数涨幅翻倍,光伏概念和涨幅也均超过55%。在光伏概念大幅走高的情况下,光伏概念基金中也出现几只翻倍。 

对此,在三季报中,基金经理韩广哲对基金的配置策略分析道,A股市场近期呈震荡格局,基本反映了对经济增长节奏变化与商品价格强势的担忧,结构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基于此,“碳中和”仍是未来世界的发展大方向,绿色减碳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因此,重点布局了新能源汽车和光伏板块,深度挖掘了一些供需紧张环节的投资机会,同时,减持了一些医药和半导体公司。

那么如果没有赶上这波光伏的收益,接下来还有哪些机会呢?

在“双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多数机构都看好国内光伏装机量的增长确定性。一方面,在技术和扩产的双重驱动下,光伏相关设备有望快速放量。另一方面,短期内硅料供需仍然紧张,作为产业链中最为紧缺的环节,仍有可能持续获取超额利润。不过,投资者仍要警惕装机量和技术发展不及预期以及硅料成本长期持续上涨的风险。 

(本文文字版权属招商银行所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交流使用。)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