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进阶氢能产业高地:超前布局奠定先发优势,产学研“三位一体”破局商业化

2021年12月11日 14: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吴文汐,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文汐 李振  佛山报道  12月8日,202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佛山南海开幕。大会旨在挖掘氢能产业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的积极作用,促进各方形成合力采取气候行动,推进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探索发展与保护相协同的新路径。

作为全球最大的氢能生产国,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有序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尤其是今年同意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三省市率先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其中,广东城市群覆盖5省12市,以佛山为牵头城市,参与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阳江、云浮等以及福建福州市、内蒙古包头市、安徽六安市及山东淄博市。

广东省副省长孙志洋在会上表示,广东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大省,近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大力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目前,广东拥有39座加氢站,10座在建,全省汇集超过300家相关企业,产值已超过百亿元,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之一。

他表示,接下来广东将按照国家部署,紧紧抓住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产业先发优势,加大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强化跨省际区域协同发展,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努力降低全产业链的成本,加快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构建安全高效、成本可控的氢能供应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形成产值超千亿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锻造氢能高地的“佛山打法”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看佛山。”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佛山仙湖实验室理事长、主任张清杰表示,佛山作为中国氢能之都,在锻造氢能产业高地上一直身先士卒。

佛山如今已建成全国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地,先后成为全国首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之一,首个氢能标准化创新的基地,国家绿色配送示范城市,拥有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和完备的产业链。

诚如张清杰所言,佛山目前集聚了广东探索、清能股份、济平新能源、康明斯、仙湖实验室等约150家氢能企业、科研院所和机构,还推广应用了近1500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氢能有轨电车5列,并建立了全国首个加氢站审批验收流程,加速探索全国唯一的国家氢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全国首个氢能进万家的智慧能源示范社区。

佛山氢能产业一系列亮眼成绩背后,得益于其“独到”的前瞻眼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广东省是国内三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之一,佛山作为牵头城市,早在2009年就积极谋划布局氢能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山打法”。

从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到全国首个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扶持政策落地,从产业推进、标准制定到人才培养、推广运用等各环节,佛山一直保持着对氢能产业的前瞻布局。

佛山(云浮)氢能产业与材料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燕希强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佛山氢能产业的发展采取的是“高铁模式”,即直接引进国外氢能技术消化,然后将技术转化为佛山自己的产业。

“佛山之所以瞄准氢能产业这样一个方向,还是看重了氢能技术背后带来的巨大产业机会。氢能产业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产业,产业链上下游任何一个细分行业都可以产生几个千亿级的市场。”他说。

此后,佛山通过引入氢能领域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并采取市场倒逼的“战术”,加大对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此倒逼氢能技术的突破,降低应用成本。

佛山还积极布局氢能上下游产业链,目前已涵盖从富氢材料及制氢设备研制、制氢、加氢,到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等氢能产业链。

佛山市市长白涛在会上介绍,目前佛山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条,拥有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最大、种类最多、体系最完善的应用场景,是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氢能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区之一,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发挥企业关键探索者作用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已将近8000辆之多。但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看来,中国仍需大幅提高产量,尤其是氢能产业在完全商业化方面面临重大挑战,而扩大氢能经济的规模对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张晓强也认为,尽管中国在相关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装备制造等方面仍有不足,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依赖进口,产业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要聚焦氢能等重点,深化应急研究,也要通过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形式组织产业链连头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加快核心技术突破,降低产业链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张晓强说。

而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认为,氢能产业的推动需要“三位一体”努力,即政府要大力支持产业、推动应用,科学家积极助力技术迭代,而企业则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他在参观了展会后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终端应用场景极为关键,而广东已经具备了发展氢能源产业的条件,这其中民营企业起到了关键探索者的作用。

以北理华创(佛山)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理华创”)为例,其此次联合金龙、清极能源、普罗科共同推出了氢能洒水车。北理华创常务副总经理王艳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北理华创与金龙、清极能源等合作开发的全新氢能底盘,能够适应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三电系统、发动机和供氢系统,简单来说就是让各部件更好地磨合,以便于以后的整车集成标准化。

“第一款车型是环卫洒水车,基于这款底盘,未来可以开发出多款商用车,适合清扫车以及垃圾压缩车等更多应用场景。”王艳军表示,这款通用底盘可以匹配多家企业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满足客户对于氢燃料动力发动机的不同选择,不仅提高了底盘的技术先进性、兼容性和通用性,同时提高了产品可靠性、安全性,而且能够一体化实现氢能汽车的整体运营保障,提高车辆的出勤率。

同样致力于打造氢燃料车通用底盘的清极能源,也是探索者之一。2017年,其创始人钱伟带领来自清华大学的燃料电池研究团队落地佛山,攻坚氢燃料电池电堆和动力系统,并逐渐发展成为新能源汽车厂家燃料电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清极能源董事长兼总经理钱伟表示,“做商用车最难的是底盘,而广东在这方面机会还是很大的。我们的思路是引导传统行业企业进入到氢能汽车产业链中,联合开发、协同创新,既降低了供应链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当地整个产业链。”

得益于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合优势,清极能源近年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清极能源已推出多个不同系列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系统,功率范围覆盖50-130kW,布局了城市公交车、轻型物流车、中重载型物流车及特种车辆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车辆应用。

钱伟透露,“今年公司预计会有5000-6000万元营收,按照目前订单看,明年大概能将营收做到接近4亿元。”

财经日历

      • 2025年 5月
      • 28
      • 29
      • 3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查看全部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