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15条举措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2022年01月20日 19:0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赵子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子健 北京报道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更加有效,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内外联通网络更加完善,政府管理服务持续优化,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内外贸高效运行、融合发展。

具体来看,《意见》从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制度体系、增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加快内外贸融合发展等4个方面,提出15条工作措施,其中包括: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标准认证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以及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等。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内外贸一体化主要有四方面作用:一是有助于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二是推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有利于规避宏观和国际风险;四是有利于实现全面开放,优化区域布局。

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保持一致性

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02年6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需求疲软影响,国家提出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着力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外贸基本稳定。

内外贸一体化首先要求制度体系的一体化。《意见》提出内外贸管理体制要“同线同标同质”,这就意味着,未来将加速建立能够统一内外贸、内外资的基础法律法规,清理滞后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

崔凡指出,完善制度体系一体化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基础。既要着力推动国内监管规则与国际规则对接,也要推动国内不同部门、行业以及地区的对接,以监管一致性的改革推动制度型开放。

他认为,加快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目标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作用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包括规模经济优势和创新优势。能够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有利于规模经济型产业发展,降低企业研发、经营成本,在国际上取得出口优势。从而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我国外贸不平凡的一年,全年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年内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内外贸一体化对于我国稳外贸主要有四点作用:

一是通过推动外贸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外贸易;二是通过深化外贸对外开放,推动国内改革创新,提升外贸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降低外贸成本等;三是完善内外联通物流网络等,鼓励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四是完善外贸保障措施,加强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

他认为,从中长期看,文件出台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外贸易一体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让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崔凡认为,当前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管理宏观与国际风险,提升抵御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既要拓展国际市场,也要拓展国内市场。“增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崔凡说。

朝更高水平开放迈进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RCEP也是我国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以及稳外贸的重要抓手。

中国还将继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进一步融入区域和世界经济,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崔凡指出,内外贸一体化的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我国一直以来长期推动的趋势性策略,与我国加入国际协议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他看来,一方面,内外贸一体化很够推动国内监管一致性,形成统一、透明的制度;另一方面,内外贸一体化能促进我国主动对接国际标准,朝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迈进,实现国内外标准规则一致性。此外,加入CPTPP和DEPA也有助于倒逼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国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周茂华认为,推动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未来我国仍将稳步有序推进对外开放,对接国际通行的相关制度、规则,促进内外贸高效运行、融合发展。

此前,在国是论坛“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指出,中国有很多企业国际化意识不够强,不了解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如何应用原产地规则,需要贸促、投促机构对外贸企业加大培训力度,真正发挥RCEP协定的降成本作用。同时,在跨周期调节的过程中培育一批外贸的双循环企业,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以及进出口均衡发展中扮演“领军者”角色,将跨境电商、海外仓的建设等外贸新业态与双循环企业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外贸竞争新优势。

崔凡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培育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能力,企业自身也需要从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各环节兼顾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好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高自身竞争力。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