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投顾试点已经走过两周年,两年试点时间为行业的发展积累了初步经验,同时也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挑战呈现于众。
试点两周年之际,先锋领航投顾联合毕马威,携手多所知名高校,启动了对中国基金投顾行业长达半年的一次深度调研,形成并发布了《中国基金投顾蓝皮书2022》(下称“蓝皮书”)。
从行业现状到中外市场差异对比,再到中国基金投顾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和任务,“蓝皮书”从多个维度详细呈现了中国基金投顾市场发展的全貌,并且针对诸如智能化投顾等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中,“蓝皮书”在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投顾业务的历程和发展趋势,从多个角度并多角度地对比了中外投顾市场发展的差异,在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投顾市场当前发展的五大痛点。
美国市场在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市场的繁荣之后,中早期投顾服务雏形开始涌现,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当前美国投顾市场已全面进入了相对成熟阶段。其百年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即,1920-1939年的卖方投顾萌芽期,1940-1979年的卖方投顾发展期,1989-2000年的买方投顾转型期,2000年至今的买方投顾成熟期,其中这一阶段内部还包括2010年至今的智能化时期。
在这五个阶段中,“蓝皮书”尤其强调了1980年代,以Vanguard为首的美国头部投顾机构推出免代销费用基金后,个人投资者开始认识到投资成本的问题,随着美国基金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传统“卖方投顾”模式下的弊端也随之被放大,“买方投顾”模式逐渐更受市场认可和青睐,投顾市场也逐渐从“卖方投顾”转为“买方投顾”模式。这也正是中国投顾市场当前正在经历的过程。
发展趋势上,“蓝皮书”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基金投顾市场总体朝着服务全面、模式成熟的方向发展。具体包括几大方向的趋势:由“非独立投顾”向“独立投顾”进化;收费模式从“代销费用”向“服务费”转化;运作模式由“人工”向“智能”进化;从“传统资产配置”向“财富规划”进化。
结合海外投顾市场发展历程,“蓝皮书”进一步分析了中外市场在发展基金投顾业务在发展路径、需求、产品及服务几大方面存在的差异。
具体而言,发展路径上,美国投顾市场发展历史悠久,市场缓慢自然发展。中国投顾市场的发展起点不同,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试点的基金投顾机构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买方投顾”的内核,定位清晰,目标明确。
市场需求方面的差异则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个人养老需求不同,美国养老体系第二、三支柱占据主导,中国则主要由第一支柱承担。近年来,我国第三支柱建设和“个人养老金”的新时代逐步开启,随着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不断深入,更多个人养老需求将被激发,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投顾业务的发展。
第二,在居民投资偏好方面,美国公募基金结构中权益基金占据主导,中国则偏向固收基金。截止 2020 年末,据ICI统计,美国权益类基金为 16.9 万亿美元,占公募基金行业比重为 57%。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中国货币基金占比为39%,债券基金占比15%,这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国人普遍偏爱储蓄,且在理财方面风险态度相对保守。
中外基金投顾市场在产品及服务上的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美国市场被动型产品规模已占据半壁江山,中国仍是主动管理占据绝对主导;美国投顾服务已形成以目标为导向“全生命周期”财富规划模式,中国侧重于策略组合销售;美国市场已形成成熟的“投顾”思维,中国尚处于“卖货”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蓝皮书”的发布前期通过了超3000名用户的调研和访谈,由此,“蓝皮书”详细分析了目前中国基金投顾客户的画像。总体而言,中国基金投顾客户呈现“25-35岁”、“中高收入白领”、“已婚有子女”等具有显著特征。这群用户普遍具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并且对投顾有所认知,但在使用投顾服务的过程中却仍然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例如持有时间短、关注收益、重视“投”不重视“顾”等情况。
基于中国基金投顾客户以上特征,“蓝皮书”进一步提出了当前基金投顾市场发展存在的五大痛点,包括:第一,重“买”轻“卖”、缺乏“长钱”账户思想,让基金客户赚不到“价差”。第二,“卖方”思维转变中,“买方投顾”仍未普及。第三,缺乏长期且基于“客户生命周期下人生目标”的长期财富规划服务。 第四,缺乏被动型底层资产,当下指数型标的特别是ETF产品数量和规模占比较低,主动投资仍是市场主流,被动管理优势受限。第五,“重投轻顾”,强化智能,我国基金智能投顾服务内容仍聚焦提供投前服务,对“顾问”功能挖掘尚浅。
“蓝皮书”指出,一方面,中外部分差异是由于中国基金投顾市场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尚不成熟等因素造成。随着中国基金投顾市场的不断成熟,预计未来会更多向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模式靠拢;但另一方面,监管体系、金融体系和客户需求的差异,则更多是由中国市场自身特点决定的。中国基金投顾市场势必不会一味照搬海外投顾市场的发展模式,会从中国投资者的利益出发,走向“四化”特色,即,投顾受众普惠化、投顾内容定制化,投顾方案专业化及投顾手段智能化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