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巨头“双减”后首个寒假:学科培训剥离体外 素质教育全面上线

2022年01月25日 17:1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双减”之后,第一个没有培训班、没有作业的寒假来了。

1月25日,张悦(化名)女儿的班主任发来了寒假“作业”:写春联、画年画,记录年俗;自由阅读;每日运动打卡。

1月25日这天,张悦的女儿上午学画画,下午参加羽毛球训练。画画班里人声鼎沸,“有很多孩子父母要上班,所以全天泡在这里,连午饭都在这里解决”。

而在上一个寒假,张悦的女儿放假没几天,时间就被连续7天,上午语文、下午数学的校外培训占满了。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没有负担的寒假。对于众多校外培训机构来说,这是一个负重转型,摸索素质教育业务的寒假。

素质教育已接棒学科培训,成为K12教育的主要形态,并得到资本和市场的认可。然而,2022年寒假只是素质教育市场的良好开端,素质教育机构仍需接受商业模式、产品质量等挑战。

快乐寒假带来素质市场

变化在寒假前的期末考试就发生了。“双减”后的首次期末考试,多地多校取消了传统评价——固定时间、固定场所的纸笔考试,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考试。

据新华社报道,在广州、成都等地,小学一、二年级传统的期末考试变成了“嘉年华”“游园会”“情境表演”,有“查字典比赛”“乘法口诀擂台赛”“英语儿歌卡拉OK赛”,还有“思维挑战”“购物能手”“阅读小书虫”等。

在“双减”后的首个学期里,家长和学生们都发现,刷题考试少了,探究实践多了;机械作业少了,课后服务多了;久坐室内少了,劳动和运动时间多了。

快乐而有意义的活动延续到了寒假。张悦女儿的学校布置了多项主题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但都不是机械地复习学科知识。比如,“激情冬奥、喜迎虎年”的语文实践活动,用视频、书画作品记录年俗,“虎虎生威、健康生活打卡”的体育实践活动,学生坚持每天运动30分钟,帮助父母一起做大扫除等。

很多地方开展了寒假托管服务。辽宁省营口市从1月17日到2月18日,坚持每周托管5天,开展作业辅导、阅读写作指导、劳动实践、文体活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心理团辅等活动。学校安排了剪纸、黏土贴画、航模组装等创作活动。

与孩子们轻松愉快截然相反的是,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在寒假受到严格管控。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要严格执行日常巡查,严防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以“素质拓展”“思维训练”等名义超范围开展学科类培训等问题发生。严查隐形变异行为,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研学”等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

合规学科类培训全面下线,“地下”违规培训遭遇严打,让教育机构转型更为迫切。实际上,转型早已开始且已大面积铺开。比如,A股上市公司豆神教育放弃了核心大单品“豆神大语文”,全面转型素质教育,打造戏剧表演、剧本台词赏析、影视和美术作品赏析等系列美育课程。

素质教育是一个成熟赛道,据艾瑞咨询统计核算,2020年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中国低幼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632亿元,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2%。据央视报道显示,“双减”政策发布一月余,国内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新增3.3万余家,同比暴增 99%。

蓝鲸教育汇总了2021年度教育各子行业融资数量占比情况,素质教育占全年融资总数的16.6%。比较亮眼的融资案例包括,2021年8月,核桃编程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2亿美元。艺考培训机构北格教育2021年5月完成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美术宝2021年3月完成4000万美元D+轮融资。

素质教育的需求是强烈的。调研数据显示,“双减”后家长对兴趣班的投入不变和增加的比例为85%,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投入与支持仍有较高的意愿。

两大巨头如何转型

在素质教育赛道,好未来、新东方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两大巨头。虽然两个巨头在素质教育领域早有积淀,但都是在“双减”后将K12主业从学科培训转型到素质教育,因此对于行业可持续发展更有镜鉴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好未来、新东方已搭建了体系化的素质教育产品矩阵。以好未来为例,旗下学而思培优已转型为学而思素养,专注于3-16岁儿童和青少年的素养教育,自主研发了科学益智、人文美育、科学实验、编程和围棋等多款素养产品,以及研学产品。学而思网校以“人文”和“科学”作为核心素质基础,推出了人文美育课、科学创想课、编程课,以及专注力、米小圈、古诗文、典籍名著等专题内容。

目前,素养类寒假课已经开始。一名北京学而思素养的家长介绍,仅仅在上课形式上,素养内容就让她眼前一亮,感到与学科培训有大不同。“五六个孩子围坐在一起,更充分地交流、互动、合作,体验感更好,学习内容则是主题化、项目化,更贴近现实,也更生动有趣,不再像学科培训那样呆板枯燥。”

形式只是素质教育的表象,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指出,“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一个人的全面培养,尤其是几个方面的培养:文化、音乐、美术、体育的培养,情操的陶冶,积极个性、阳光情绪的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而思素养旨在聚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学而思素养相关负责人说。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培养孩子们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教育不单关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强调孩子们发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创造的意识,帮助孩子们获得根据社会的变化而终身成长的能力,赋予他们通往未来世界的成长动力。”他说。

素质教育的前路和门槛

转型已经开始,但素质教育如何走得更远?

首先需要深厚的积淀和持之以恒的投入。目前的素质教育市场可谓良莠不齐,有的音乐、美术等课程,教育含金量不高,只是游戏的代名词。还有的魔方、口才等课程,一名老师撑起一门课程,体系化能力搭建、教研实力都不突出。

“我们之前一直都在思考教育本质的问题,也做了一些发展和尝试,如从2018年起推出的编程课、大师课(现专题课),在行业内率先建立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三年来,学而思网校的素质教育产品谱系,在探索升级中日益丰富和成熟。”学而思网校相关教研负责人说。

其次是要选准细分赛道精耕细作。音乐、舞蹈、体育等细分赛道虽然需求固定,但难以大规模交付,并难以线上化改造,因此更适合中小型机构。头部教育公司转型素质教育,新东方、好未来摸索的初步答案是STEAM教育,新东方的益智课,学而思的人文美育、科学益智、编程课,都可纳入STEAM教育范畴。

2021年底,德勤研究院发布的《新政重塑教育格局——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1》指出,STEAM教育将会成为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STEAM教育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景的互动过程中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探究性、体验性、协作性是学习STEAM知识的主要方式。

多鲸近日发布的《2022中国素质教育行业报告》指出,到2024年,STEAM教育市场规模有望超过800亿元。

当然,转型至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未来发展需要跨过多道门槛。

首先是产品研发和进阶门槛。“我们相信,谁能更深入地领悟社会和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深层需求,谁能推出更好帮助孩子能力及素养提升的产品,谁就能走得更远,收到更多尊敬。”上述学而思网校相关教研负责人说。

一定程度上,素质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有助于书法、音乐、美术等课程体验感和效果的提升,并有利于形成标准化评价方式,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的刚需。随着AR、VR技术的突破,可穿戴设备将应用于科技类、体育类、劳动实践类课程,从而打破在线学习的障碍。

其次是政策合规门槛。赛伯乐投资集团教育产业基金合伙人程子婴近日就指出,目前素质教育赛道中还充斥着很多“擦边球”机构,诸如数理思维、大语文、素质英语等等品类机构依然面临风险。除此之外,国家对于艺术培训类机构的管控也开始趋严。

“双减”开始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曾公开表示,“在向素质教育等领域转型上,很多人认为可以转向体育、艺术教育,我当时的建议是,先主动把学科业务规范起来、减下来,做到定位、思维上的转型,但别急于转型布局新业务,因为当时校外体育、艺术培训市场已经有了过热和助推应试教育的状况,很可能要引发规范管理。”

当然,“一旦政策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就要当机立断加快转型。”刘林说。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