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战“疫”两年启示录②:上海为何从没做过全员核酸筛查?

2022年01月26日 10:5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本文系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新冠战“疫”两年启示录:通往科学精准防控之路》报告第二章内容。如需获取完整报告,请关注“21新健康”公众号免费赠送。

前言: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一则《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在网上疯传,由此拉开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战“疫”序幕。

随着武汉疫情的暴发,在农历年除夕前一天,中国政府作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策:武汉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封城”。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人口千万级别的大城市采取最严厉的防疫措施。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打响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新冠疫情全民阻击战。最终到2020年2月底中国基本控制疫情成为全球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的国家,武汉也在历经76天艰苦战“疫”后于4月8日成功解封。自此,中国进入了“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

这两年来,不论是新冠病毒本身,还是全球疫情形势都出现了巨大变化。

新冠病毒不仅传播力超强,而且持续不断变异,从最早的Alpha到Delta,再到如今的Omicron,已出现上十个新变种,导致全球超3亿人感染,死亡超500万人。

其中,据中国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2021年12月31日24时,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231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4792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

而前一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时,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707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206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

对比2020年,2021年全年中国新增确诊病例20247例,死亡增加2例。虽然我国占全球人口近20%,但中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不到0.05%。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全民严防死守、科学精准防控政策。

不过,2021年国内本土新冠疫情呈多点散发之势,局部聚集性疫情接连不断,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根据公开信息梳理,2021年全国31个省份仅西藏未有报告确诊病例,全国暴发本土聚集性疫情超过20起,如上半年的石家庄疫情、黑龙江疫情、广深疫情,以及下半年波及多个省市的南京禄口机场疫情、西北旅行疫情和西安疫情等。

2022年伊始,超级新变种奥密克戎又横空出世,并迅速席卷全球,取代德尔塔成为多数国家主要流行毒株。如今奥密克戎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国内已有14个城市报告病例。

目前看来,已肆虐全球两年之久的新冠疫情短期内难说“再见”,国内“防反弹、防输入”疫情防控压力仍将高企。

虽然国内已经积累了两年的战“疫”经验,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少城市仍然被打得措手不及,如最近的西安疫情。自2021年12月9日至12月29日,西安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突破1000例,西安疫情也成为“武汉封城后最严重的一回”。

当下奥密克戎席卷全球,未来战“疫”之路任重道远。在武汉“封城”两周年之际,作为疫情暴发之初国内最先抵达现场探访报道的主流媒体之一,也是这场战“疫”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21世纪经济报道新健康采编团队与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从公众媒体视角出发,秉承主流媒体社会责任与担当,总结梳理这两年来国内城市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推出2022年首份重磅报告《新冠战“疫”两年启示录:通往科学精准防控之路》,旨在承前启后,助力科学精准疫情防控,争取早日结束这场人间劫难。

报告全文近3万字,主要围绕核酸检测、隔离防控、物资保障、封控应急、医疗救治、外防输入、城市防控、科技战疫等八个方面展开,因时间仓促、能力和眼界有限,疏忽和不足之处还请诸位读者朋友多多包涵。今天继续推出报告第二章节《新冠疫情科学精准防控的上海经验》,敬请关注!如需领取完整版,请关注“21新健康”公众号限时免费赠送!

出品|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

策划|于晓娜 徐旭

撰写|季媛媛 唐唯珂 陈红霞 叶碧华 朱萍 魏笑 武瑛港 徐旭

编辑|徐旭

制图|张佳俊

如果说国内新冠战“疫”两年来,真要有什么疫情防控模式或经验的话,那非上海的精准防控莫属。这不仅得到了广大民众认可,更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承认。 

2021年9月17日-1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上海召开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会上强调,各地要深刻认识学习上海等地的疫情防控经验,全面提升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水平。

此次会议也明确了学习上海等地经验的方向和内容: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从严从实落实外防输入、早期发现、定点医院设置和院感防控等措施,提升疫情防范和早期发现能力,力争疫情少发生;从细从实做好突发疫情处置准备,加强流调队伍、核酸检测能力、隔离点等建设,一旦发生疫情,充分利用疫情发现早期24小时,并行推进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努力最早时间、最低层级、最小成本获得最大防控成效。

随后10月31日,在迪士尼疫情处置中,上海疫情防控的精准和人性化模式,不但温暖了上海人民,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与赞扬。

完美处置案例

2021年10月31日,杭州从省外过境人员中,检出一例新冠病例。而前一天,这名病例曾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期间共呆了将近11个小时。

在接到协查通报后,10月31日晚上6时,迪士尼乐园与上海立即展开行动。

不过那天正好是万圣节,迪士尼当晚将上演盛大的“烟花秀”,当时园区已经涌入了3万多名游客,这突如其来的疫情紧急状况无疑是在密集人群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不仅打消了人们游玩兴趣,还给大家制造了恐慌情绪。

但上海方面接下来的一系列处置却打消了很多人的担忧。

此时园方立刻发出了两则通知。一则是闭园,通知园内游客即刻开展核酸检测;另一则是公布退改票细则。

虽然园区立即停止了接待游客,但园内的游乐设施并没有全停,而户外演出仍然继续,户外烟火也照常燃放。

随后,上海交通部门发布消息,迪士尼站临时封站。交通部门安排220辆临时接驳公交车至迪士尼西公交枢纽,转送迪士尼游客。

此外,从迪士尼发布公告通知后,医务人员、警察迅速逆行入园,半小时内,工作人员、医生、警察、保安所有人员就已经全部到位,根本没有给游客过多恐慌的时间。

烟花之下,游客们不疾不徐地自觉排着队等候,而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则有条不紊地给游客做检测。

到深夜11时30分,迪士尼乐园内的游客基本做完核酸检测。 

前后短短三个小时,数万人的核酸检测已经完成。

而为了这次核酸检测背后,上海卫生健康部门迅速集结了近600名检测人员并在1小时内到达,公安部门集结1000多名警力维持秩序。

在这期间,迪士尼和上海方面就通过大数据形式,整理出30日、31日去过迪士尼的人员名单,并第一时间安排通知到个人进行核酸检测。

8个小时后,也就是第二天上午8时许,“上海发布”官宣:迪士尼乐园和迪士尼小镇33863名相关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烟花与大白同框,秩序与温度并存。

正如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那晚深夜发文所说:“感谢今天不灭的烟火,让我们看到人类在灾难面前的从容淡定与对未来的信心。” 

《人民日报》对此也称赞:“万圣节没有光怪陆离的鬼神,也没有拯救银河系的超人,一个有序的城市组织就是金钟罩。” 

什么是精准防控?

那么,备受推崇的上海精准防控精髓到底在哪儿?

其实上海的经验是,实现科学防疫,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快速发现、快速定位。在2020年11月和2021年年初的两次疫情中,上海均没有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取而代之的是,在发现疫情后,根据摸排传播链上的关键节点,迅速锁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进行精准的防控和隔离。 

去年1月上海疫情期间,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长龚正在谈及上海防疫工作时说,这次疫情再次警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须坚持人、物同防,做到科学精准、高效有序,把疫情防控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龚正也总结了上海应对措施的三个特点。“第一,主动发现。第二,快速处置。张文宏医生讲的,你快速,我快速,我们做到了。这一波疫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启动预案,迅速锁定场所、锁定病例、锁定识别对象。第三,精准有序,我们科学确定密接者、密接者的密接者以及其他一般接触人员。这三个层次,分别落实了闭环管理措施,没有简单化,而是精细化,同时也没有扩大化。到目前(1月27日)为止,这三个层次,一共安排核酸检测累计筛查4.1万多人,并没有搞全员筛查”。

正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所说,上海疫情防控追求的精准防控,就是要让市民感觉到常态化的防控氛围,扰民最少,社会成本最低,对社会的影响最小。例如,流调密接时,精准使用大数据,判别感染者轨迹中潜在风险人群,精准做到“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曾指出,疫情发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是“黄金24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将同步做好流调、隔离管控、核酸筛查以及新闻发布4项工作,做到“事不过夜”。

快速高效的流调能力为上海精准防控提供了保障,确保相应的防疫标准化工作能随即展开。在流调方面,上海始终强调三点。 

第一点是“快”。针对流调多久能完成,核酸检测能力如何,用“2+4+24”来总结上海的应急处置原则。即疫情发生后,流调队员2小时以内到达现场,4小时完成核心的流调信息调查,24小时查清病例所有的工作场所、居住场所、行动轨迹以及家庭成员、相关人员的情况。 

这需要有庞大、专业、规范化的流调人才。建设流调队伍是夯实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上海目前常备的流调队员已有3000多人,均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素质。 

第二是细致。任务分工要细、调查的内容要比较细、进展的汇总要细、溯源的分析要细和管控措施一定要细。 

第三则是协同。在流调过程中,疾控部门与公安、通信、民政、大数据中心以及交通部门等单位合作,通过数据的捕捉与追踪提升流调质量。

面对新冠病毒,光有速度还不够,必须与“准”相结合,这要求疾控人员所有的工作都必须细致深入,确保在“快”的基础上,准确找出密接者,从而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针对病例、密接、次密接,即刻开展转运、集中隔离、核酸采样检测工作。而对于密接、次密接以外的风险人员将进行现场评估,努力做到居民楼“一楼一策”,管控区域“一个区域一策”。

当然要实现这种精准管理的前提,除了要有一套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还要让专业人员充分参与及决策。

“上海市领导一直强调,一个专家抵上千军万马,要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也正是因为尊重专业性,上海一直在探索精准防控之路,希望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应,尽可能少地影响市民生活和经济发展,让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感到安全和踏实。”吴凡曾公开指出。

总之,作为一个拥有近2500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大都市,上海虽然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雄厚的财力物力,但在防疫面前却没有层层加码,而是在不断做减法,这背后就是以精准防控作为重要支撑。 

从上海的成功实践来看,有效精准防控应该包含这几个方面:一是及早发现,二是靶向精准,三是应对迅速,四是运行有序,五是最高效能,六是最低消耗,七是安民惠民,八是保障大局。

对此,有人将上海疫情防控经验归纳为四个字:快、稳、准、暖。即:快,及时发现与快速响应;稳:规范操作和有序响应;准:精准流调与科学研判;暖:井然有序与温暖保障。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