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从2022年4月1日开始,《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与商务部主导的经开区、科技部主导的高新区等类似,综保区也是中国开发区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海关总署主导,区内企业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但综保区内视同为境外,需要国家部委联合验收批。
截至目前,中国综保区数量达155个,占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量的比例达92.8%,已成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绝对主力军。2021年,中国综保区实现进出口值5.9万亿元,较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增幅高2.4个百分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本次《管理办法》是在《保税港区管理办法》规定的业务范围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行的“升级修订”。因此,这意味着综合保税区在产业配套升级、营商环境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等方面有了新的机遇。
“《管理办法》是全国性的,这让中国的开发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新增的业态对区内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增量,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成长。”江苏省社科院世经所所长张远鹏研究员表示。
新政策对企业有何影响
苏州市国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开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管理办法》赋予了很多企业可以开展融资租赁、跨境电商和期货保税交割等新兴业务。
“在完成订单的基础上,以前我们的设备每年总有不少时间是闲置的,但现在可以用起来了,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无锡一家外商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管理办法》规定,区内企业可以利用监管年限内的免税设备承接区外委托加工业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有的企业海外订单数量增加,但当前海运集装箱短缺,以往的海运运输出口已无法满足交货需求,经营压力有所增加。
无锡爱克发影像有限公司负责人就表示,已从过去的海运转为“中欧班列+公铁联运”的运输出口模式,自2月份以来累计出口货物39万美元。“对企业来说,是换了一个出口渠道,计算下来也节约了运营成本。”
2022年1-2月,江苏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192.7亿元,增长18.2%,占江苏省进出口总值的26.1%。
南京海关自贸处处长胡文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管理办法》也有制度创新,如允许区内企业依法销毁处置货物,以及在综合保税区内增加了全球维修、保税研发、跨境电商和期货保税交割等新兴业务,这些都会带来新的利好。
江苏是全国综合保税区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目前共有20个综合保税区。2021年,江苏全省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10598.3亿元,同比增长9.9%;2022年1-2月进出口1671.77亿元,同比上升21.4%,占同期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9.9%,实现了“小区域、大产出”的巨大作用。
提升进出口效率
尽管《管理办法》从集成固化综合保税区政策措施、体现海关机构改革新职能、预留发展空间和加强协同治理等方面,对提升综保区管理规范化、法治化水平等进行了全面部署,但对企业来说,更加关注的是仍是“通关”效率的提升。
《管理办法》也优化了海关监管措施,如便捷进出区管理模式。南京海关发言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2年1–2月,江苏省的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44.83小时、2.63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55.68%、78.55%。
如何提升单个大型货物的出口效率?
一般来说按正常流程,出口货物需要先运抵港口堆场,待船舶靠港后,再从堆场运至船边装载。
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谷立冬告诉记者,《管理办法》赋予的“抵港直装”模式解决了“单个、大型”货物的运输问题。近期,该企业出口的一艘长近50米、重达187吨的趸船就采用了上述模式。
常熟海关物流管理科科长王以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抵港直装”模式下,货物抵达码头后直接装船,减少了吊装等作业环节,大大缩减了物流时间和成本。
海关则根据企业的提前申报,及时掌握船舶货物集港及通关动态,根据企业申请准予货物抵港直装,实现“即到、即验、即放”。此外,海关创新采用“无人机+巡查”智能化监管方式,同步留存相关单据、视频资料,不断提升监管效能。
昆山海关关长杨芳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管理办法》更加强调了进出口通关的便捷。当前,昆山综保区在智慧管理平台运行后,可以实时显示泊车位、车牌号、代理企业、查验关员等各项查验信息,打通了海关、场站、企业、代理、司机间的数字鸿沟,平均查验时间压缩至12分钟,无需查验的低风险货物放行时间由半小时压缩至2分钟,实现了“企业服务一网通办,综保区运行一网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