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疾控发布抗疫科技产品,一秒“锁定”场馆内密接者

2022年04月03日 08:20   南方 plus

广州疾控发布抗疫科技产品,一秒“锁定”场馆内密接者

在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容易发生病毒交叉感染及传播风险,如何解决这些疫情防控的痛点问题?

4月2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发布了一系列防疫科技创新产品,有的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实现无接触核酸采样,有的可以帮助减少穿脱防护服带来的感染风险,有的能迅速锁定大型场馆内的密切接触者。

目前,这些产品已在广州白云机场、佛山市国际健康驿站以及部分隔离酒店、口岸场所使用,未来将应用推广至更多场景。

产品一:无接触就可以完成核酸采样的消毒隔离门

广州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隔离酒店内,工作人员因测温、采样、送餐与病例频繁接触,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对此,广州市疾控中心与相关行业共建科技研发团队,研发了多功能无接触采样消毒隔离门。

隔离门

记者看到,该扇隔离门上装有物品传递舱、对讲系统、自动测温装置、开门报警等模块,还有隐私按钮能够让玻璃变色,一键保护隔离人员隐私。

广州市疾控中心消毒杀虫部医师周金华作了现场演示。他将核酸检测试剂瓶放进嵌在门内的紫外线物品传递舱内,10秒消毒后,试剂自动从舱内弹出。他双手熟练地穿进门上设置的手套,从里侧取出试剂,“无接触”地完成了对门内“隔离人员”的核酸采样。

周金华说,有了这个智能隔离门,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采样、测温、送餐、收垃圾等都不需要和隔离人员直接接触。人员隔离期间无需打开房门,工作人员就能够在完全物理隔断的情况下进行健康管理操作。

产品二:脱卸防护服前可以快速消毒的紫外线舱

在医院、机场港口、冷链冷库等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大量工作人员需每天穿着二级防护装备工作。二级防护的摘脱要求高、流程繁、耗时长、动作难,摘脱一次需经13道程序,每一道都是疫情防控风险点。操作不规范,易导致意外感染。

紫外线舱

为了解决该痛点问题,广州市疾控中心设计了“二级病毒快速清除舱”,在摘脱二级防护装备前,先经过一道紫外线消毒,可以大大降低脱卸过程的感染风险。

为该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的深圳市钰创合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晨义介绍,使用这一清除舱时,身着二级防护的工作人员需佩戴100%防紫外线的专利面屏,使用二维码扫码开门进入内部。这是为了避免其他人员误开门受到紫外线伤害。装置玻璃门的设计可以防止紫外线泄露,使用过程不产生臭氧。

在消毒舱内,扫码启动设备,分布在不同角度的LED紫外线灯组就会对二级防护装备表面进行全覆盖消毒,包括指缝、腋窝、脚底等死角部位。欧阳晨义介绍,经过10秒照射,可消灭99%的病毒。

产品三:一秒钟就能锁定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系统

在大型展会或者密闭空间内的活动现场,如果出现了一个疑似病例,流调人员往往需要花费一天时间去追踪病例轨迹,判定密接等重点人群。对现场所有人员,也需要全部就地管控采样,比较耗时耗力。

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流调溯源工作队医师马晓薇演示了最新研发的疫情防控人员路径管理系统。装载系统后,每个入场参展的市民信息会通过芯片传输至后台系统,实现人员身份、室内定位、健康、行为等多信息交互的“一人一码一标签”一体化管理。

报告疫情后,工作人员在后台便能够实时精准定位人员轨迹,快速排查密接人员。“以前可能要花24小时,现在‘马上’就可以找到人。”马晓薇说,借助这个系统后,可以实时判定病例轨迹及与其有密切交集的重点人员,不用把所有人都“圈起来”,提高了效率,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其他市民的影响。

【记者】陈伊纯

【拍摄】徐昊

【剪辑】龙达洋

【通讯员】穗疾控

【来源】南方 plus

财经日历

      • 2025年 5月
      • 28
      • 29
      • 3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查看全部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