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一系列规划政策已经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陆续公布,先立后破,这是今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发改委:推进“双碳”领域项目仍有较大投资空间;国家能源局: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40%;全国碳市场碳价仍维持60元/吨,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降至90吨;广州碳交所“牵手”香港交易所,探索创建大湾区自愿减排机制。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发改委:推进“双碳”领域项目仍有较大投资空间
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司长欧鸿在会上表示,当前稳投资工作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双碳”领域项目、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仍有较大投资空间。
欧鸿表示,按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石化、钢铁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在会上表示,要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投资力度,结合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要求,谋划启动重大项目建设。绿色化,重点是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有关重大战略部署,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炼油、乙烯、水泥、钢铁、电解铝等25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将突出标准引领,深挖技改投资潜力,鼓励标杆水平以上重大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基准水平以下企业改造升级,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能效水平,实现转型发展。
21低碳快评:在今年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背景下,“双碳”领域迎来诸多投资机遇。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能源领域迎来巨大的投资机遇,今年一季度以来,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在西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此外,传统产业的节能降碳改造也存在较大投资空间,尤其是煤电、钢铁、石化等高排放行业的节能降碳改造。
2、国家能源局: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40%
据新华社4月13日消息,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近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高峰论坛”上透露,我国在氢能加注方面获得新突破,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约占全球数量的40%,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刘亚芳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样,高度重视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已发布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共计200余份。在国家和各地政府鼓励下,国企、民企、外企对发展氢能产业都展现了极大的热情,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三大区域的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在氢能制备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在华北和西北等地积极推进,电解水制氢成本稳中有降;在氢能储运方面,以20兆帕气态高压储氢和高压管束拖车输运为主,积极拓展液态输氢和天然气管网掺氢运输。
在多元化应用方面,除传统化工、钢铁等工业领域,氢能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其他领域正稳步推进试点应用。在交通领域,我国现阶段以客车和重卡为主,正在运营的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车辆数量超过6000辆,约占全球运营总量的12%。
21低碳快评:中国氢能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多地纷纷布局氢能项目,推动了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过,氢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仍需要加快突破,在地方快速布局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一哄而上、重复低水平建设。
3、三部委发文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2025年再生纤维达200万吨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循环利用意识明显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径不断扩展,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
实施意见从生产、回收、综合利用3个方面明确了推行纺织品绿色设计、鼓励使用绿色纤维、强化纺织品生产者社会责任、完善回收网络、拓宽回收渠道、强化回收管理、规范开展再利用、促进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实施制式服装重点突破等9条具体措施,着力打通回收、交易流通、精细分拣、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堵点、痛点,并强调在标准规范、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支撑保障,在统筹协调、典型引领和宣传引导等方面强化组织实施。
21低碳快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是有效补充我国纺织工业原材料供应、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
4、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五大典型案例,邯郸钢铁行业去产能存乱象
近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公开对第二批5个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其中包括河北邯郸钢铁行业去产能存在乱象,产业结构调整落实不力;江苏宿迁生态保护不到位,大运河宿迁段环境问题突出;内蒙古鄂尔多斯棋盘井区域违法取水用水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影响严重;西藏那曲色尼区砂石开采违法违规问题突出,严重破坏高寒草原生态环境;新疆“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推进不力,重污染天气多发。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河北省发现,邯郸市落实钢铁去产能工作不力,存在违规建设钢铁项目、虚假置换钢铁产能等乱象,产业结构调整落实不力,相关部门监管形同虚设。在国家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明确要求下,邯郸市一些钢铁企业仍明目张胆违规建设钢铁项目。督察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未批先建,企业违规上马钢铁项目;偷梁换柱,用违规项目顶替化解钢铁产能;不严不实,早应淘汰产能违规用于产能置换。
21低碳快评: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在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方面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并发声。作为要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八大高排放行业之一,钢铁行业的节能降碳对于实现碳达峰至关重要。国家严禁钢铁等行业新增产能,对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产能置换过程中,如何杜绝违规建设钢铁项目、虚假置换钢铁产能等乱象,考验着地方的监管能力与决心。
5、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5%,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3%
4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0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
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达69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第二产业用电量47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用电量10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
1-3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0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2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第二产业用电量132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用电量35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4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
21低碳快评: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一季度政策发力以及重点项目加快开工建设,都带动了用电需求的增长。从产业来看,一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2%,3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0%,3月份二三产业用电量均低于一季度水平。在国内外环境超预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就业稳物价,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6、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电力市场、碳市场良好衔接
4月13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其中提出,要积极开展计划与市场衔接、输配电价应用等关键市场配套机制研究,研究建立容量补偿、需求侧响应、可再生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完善电力市场监管体系,健全电力市场长效运行机制,推进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逐步构建完善“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有序推动全部工商业用户参与市场交易,扩大市场开放规模,完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支持南方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优化省内市场与区域(全国)市场的协调融合,持续推进广东电力交易中心独立规范运行,促进电力市场独立公正和公开透明规范运行,深入推进增量配电改革,不断完善增量配电业务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价格机制。推动电力市场、碳市场的良好衔接。
21低碳快评:“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广东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更高要求,需要加快提升能源现代化治理水平。该规划既着眼于广东省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着眼于统筹能源发展和安全、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要求。
7、全国碳市场碳价仍维持60元/吨,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降至90吨
4月11日-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375,970吨,总成交额21,480,560.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90吨,周成交额5,400.00元,最高成交价60.00元/吨,最低成交价60.00元/吨,本周五收盘价为60.00元/吨,较4月8日上涨0.02%。大宗协议交易周成交量375,880吨,周成交额21,475,160.00元。截至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9,542,048吨,累计成交额8,237,675,132.52元。
21低碳快评:全国碳市场过去一个多月碳价一直保持平稳,上周价格几乎没有波动,维持在60.00元/吨。如果没有大宗协议交易,过去一周的成交量就只有区区90吨,创下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春节以来虽然只有数千吨的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比较常见,但从未降至两位数。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广州碳交所“牵手”香港交易所,探索创建大湾区自愿减排机制
日前,广东省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宣布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碳金融领域的合作机遇,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根据合作备忘录,未来双方将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的深化发展、创建适用于大湾区的自愿减排机制,不断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双方还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就碳市场及碳金融开展交流,积极研究国际碳市场的规则、标准和路径,以支持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建设。
21低碳快评:全球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浪潮正在兴起,广州碳交所在全国较早探索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在碳市场及相关绿色金融服务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香港交易所以开拓立足长远的市场和业务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承诺的核心。双方合作将充分发挥优势,立足大湾区、对接国际,不断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浦发银行落地“碳减排”再贴现票据1.27亿元
3月下旬,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落地碳减排再贴现票据1.27亿元,对应二氧化碳年减排量22.7万吨。“碳减排票据再贴现”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用良好,具有碳减排效应的绿色企业票据办理贴现业务,贴现票据可在人民银行办理“碳减排再贴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按照“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以1.95%的利率为某企业办理票据贴现1.27亿元,用于该企业“渔光一体”光伏电站日常运营。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拟于4月初,为该企业再办理1亿元“碳减排”再贴现票据。
21低碳快评:做好“双碳”金融服务既是金融机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金融机构自身经营转型、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3、农发行出台金融服务“双碳”方案
4月12日,农发行印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农业政策性金融力量。4月8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农发行绿色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1.50%。绿色信贷的大幅增长推动着各地生态产业的加速发展。
21低碳快评:农发行出台的金融服务方案,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做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农发行致力于绿色信贷,为我国各地区企业扩大树种储备规模、保护修复生态系统,以及开发旅游业提供了较好的资金支持。
4、深交所发布新基建、碳中和等四条指数
4月11日,深交所全资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发布了深证新基建50指数、国证中财碳中和绿色债券指数、国证中财碳中和50指数,以及国证港股通新国货50指数等4条指数,进一步丰富深市特色系列指数,完善绿色指数体系,拓宽指数基金跟踪标的范围。深交所表示,本次发布的4条指数聚焦新基建、碳中和、中国自主品牌建设等,不仅有利于发挥指数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助力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而且将为资本市场提供丰富多元的投资标的,让更多投资者分享相关产业发展的红利。
21低碳快评:新基建、碳中和、新国货都是当下市场较为关注的热门领域,相关指数的发布,在降低信息筛选成本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帮助。我国正处于绿色转型发展阶段,企业也在积极进行低碳、节能以及能源结构转型。碳中和债券指数、碳中和50指数的推出,丰富了指数,让投资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平衡收益率,避免风险过于集中。
5、中国建投:未来30年我国能源等部门低碳化将带来超百万亿投资需求
4月12日,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暨“双碳”目标下的金融与投资研讨会。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主任张志前指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这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数量接近1000只,规模合计7900多亿元,预计未来30年我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部门低碳化带来的累计投资需求将超过百万亿元。
21低碳快评:“双碳”目标将引领能源转型投资。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通过投资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在此过程中将出现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带来更多的投资机遇。
6、河南省首单林业碳汇保险落地
4月12日,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民权县的1000亩国有林场出具保单,提供风险保障70万元。这是河南省首单林业碳汇保险,开启了河南保险业探索绿色保险发展新模式。该险种以碳汇方法学为基础,经过长期实地考察、研究论证,匹配当地林场历史损失风险,建立起国有林场林业损毁与固碳能力减弱计量的函数模型,创新开发了适用我省国有林场的林业碳汇保险产品。
21低碳快评:这是中原农险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一次全新探索,填补了河南省林业碳汇保险的空白。民权林场有“河南塞罕坝”之称,在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发挥林木保险在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增加林业碳汇方面的作用,保护林业碳汇产量,为豫东黄河故道生态防护林体系增加一道“保险”屏障。
7、山东探索区域碳普惠机制 支持威海市建设蓝碳交易平台
近日,据媒体报道,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在“十四五”期间将积极探索区域碳普惠机制,支持威海市探索建设蓝碳交易平台,推动海洋碳汇由资源转化成资产。依托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成立了黄渤海蓝碳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心,系统开展海洋碳储量调查评估及其方法学等研究。威海等市已在海洋碳汇建设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工作。山东省将实施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行动,开展典型滨海湿地蓝碳本底调查工作;开展滨海湿地、海洋微生物、海水养殖等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储量监测评估和固碳潜力分析,探索建立蓝碳数据库。同时,山东省还将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究,积极探索开发海洋碳汇方法学,鼓励相关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21低碳快评: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71%,具有储碳量大、储存时间长等优势,据估算,海洋碳库相当于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海洋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碳效果十分显著。
8、一季度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249亿,较去年同期增长90%
近期,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贴标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超速前行,达到2248.643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发行只数132只,较去年同期增长63%。品种方面表现最强的仍然是绿色金融债和绿色中期票据,同时绿色资产证券化异军突起,呈现强势发展态势;区域方面,央企集中度高的北京一枝独秀,发行规模占绿色债券总发行规模的54.45%;主体产业分布高度集中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电力行业;而碳中和债未有明显增长,与去年同期持平。
21低碳快评: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国内绿色债券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从绿色债券在整体债券市场同期规模占比分析,相比较去年一季度,除企业债占比下降之外,中期票据基本持平,超短期/短期融资券、金融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产品均超过去年同期占比。
撰稿:李德尚玉(实习生周怡廷有贡献)
统筹策划: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