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9日是第十二个“中国旅游日”。
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旨在强化旅游宣传,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
2022年“中国旅游日”的活动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 享受美好旅程”,表达了国家对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美好愿景。
今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以世界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基础,深入挖掘并采用创新的科技创意来阐释涵旅游资源承载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文旅融合理念的贯彻落实,已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22年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50周年。自1985年正式加入该公约以来,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根据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数据,截至2021年7月,中国已有56项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有38项是世界文化遗产,4项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022中国旅游日活动主会场——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图/梁生仁)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1997年12月3日同双林寺、镇国寺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这些文化遗产包含了北京皇城历史文化、丝路文化、古秦历史文化、雪域高原自然景观、福建康养休闲文化等类别,涵盖了我国“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发展领域的杰出代表成果,它们因独特厚重的自然或人文禀赋,已经成为旅游的新引擎。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界遗产地旅游在国内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40项遗产、108处遗产地共接待游客3.88亿人次,同比增长5.95%,其中丝绸之路—新安汉函谷关、土司遗址—海龙屯等涨幅超过100%;14项遗产、17处遗产地存在节假日超出日游客承载量的情况,其中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布达拉宫游客量超载天数更是达到112天!人流的较快攀升,对遗产保护和旅游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在做好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如何施展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术”、真正传承利用和传播好遗产价值,做到遗产保护与旅游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考验着管理者及旅游从业者们的智慧。
我们看到,故宫博物院通过智慧化手段实现限流管理的同时不断扩大开放面积,丰富旅游体验;敦煌莫高窟的文创开发和跨界合作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国潮”热,将敦煌文化打造成世界级大IP;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运用三维实景建模技术、数字投影、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沉浸式互动体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创新尝试,正在持续升级迭代,为人们不断创造惊喜。
2022中国旅游日活动主会场——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图/梁生仁)
(多年来,平遥县通过不断探索,用多种现代方式阐释历史文化,让这座古城“活色生香”,让更多人走进来,在文化中穿越古今、流连忘返,成为山西文旅打卡地。)
作为长期报道文旅产业的财经媒体,我们在追踪产业经济走向的同时,也一直关注着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于2016年发起的旅游「红珊瑚」案例征集活动,多年来积极甄选和推广文化旅游目的地,倡导风光背后蕴含的人文价值。我们认为,作为文旅融合的典型形态,遗产地旅游的发展将对推进文旅融合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5.19中国旅游日之际,我们希望借助媒体平台的力量,呼吁遗产地的旅游管理者和从业者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中华文化保护、传承为使命,遵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减少旅游对遗产地的负面压力和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拥抱智能时代,利用数字科技创新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创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打造文化遗产旅游新体验,让更多人通过旅游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遗产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者教育的社会功能。
如您有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优秀案例,欢迎推荐参评2022「红珊瑚」旅游竞争力研究。组委会联系方式:黄女士 13564363886。
同时,我们更加希望借此时点,邀您一起关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让我们开启一场中华文化觉醒之旅,共同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最后,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份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打卡清单,收好不谢。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1年7月,数据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1、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遗产分布: 北京市东城区、辽宁省沈阳市
列入时间: 1987年(北京故宫)
扩展时间: 2004年(沈阳故宫)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遗产分布: 陕西省西安市
列入时间: 1987年
3、莫高窟
遗产分布: 甘肃省敦煌市
列入时间: 1987年
4、泰山(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遗产分布: 山东省泰安市、济南市
列入时间: 1987年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遗产分布: 北京市房山区
列入时间: 1987年
6、长城
遗产分布: 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列入时间: 1987年
7、黄山(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遗产分布: 安徽省黄山市
列入时间: 1990年
8、武当山古建筑群
遗产分布: 湖北省丹江口市
列入时间: 1994年
9、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遗产分布: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列入时间: 1994年(布达拉宫)
扩展时间: 2000年(大昭寺)、2001年(罗布林卡)
10、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遗产分布: 河北省承德市
列入时间: 1994年
11、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遗产分布: 山东省曲阜市
列入时间: 1994年
12、庐山国家公园
遗产分布: 江西省九江市
列入时间: 1996年
13、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遗产分布: 四川省峨眉山市
列入时间: 1996年
14、平遥古城
遗产分布: 山西省平遥县
列入时间: 1997年
15、苏州古典园林
遗产分布: 江苏省苏州市
列入时间: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
扩展时间: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
16、丽江古城
遗产分布: 云南省丽江市
列入时间: 1997年
17、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遗产分布: 北京市海淀区
列入时间: 1998年
18、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遗产分布: 北京市东城区
列入时间: 1998年
19、大足石刻
遗产分布: 重庆市大足区
列入时间: 1999年
20、武夷山(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遗产分布: 福建省武夷山市、江西省铅山县
列入时间: 1999年
21、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遗产分布: 安徽省黟县
列入时间: 2000年
22、明清皇家陵寝
遗产分布: 湖北省钟祥市、河北省遵化市、河北省易县、江苏省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辽宁省沈阳市
列入时间: 2000年(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
扩展时间: 2003年(明孝陵、明十三陵)、2004年(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23、龙门石窟
遗产分布: 河南省洛阳市
列入时间: 2000年
24、青城山——都江堰
遗产分布: 四川省都江堰市
列入时间: 2000年
25、云冈石窟
遗产分布: 山西省大同市
列入时间: 2001年
26、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遗产分布: 辽宁省桓仁县、吉林省集安市
列入时间: 2004年
27、澳门历史城区
遗产分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
列入时间: 2005年
28、殷墟
遗产分布: 河南省安阳市
列入时间: 2006年
29、开平碉楼与村落
遗产分布: 广东省开平市
列入时间: 2007年
30、福建土楼
遗产分布: 福建省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
列入时间: 2008年
31、五台山
遗产分布: 山西省忻州市
列入时间: 2009年
32、登封“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
遗产分布: 河南省登封市
列入时间: 2010年
33、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遗产分布: 浙江省杭州市
列入时间: 2011年
34、元上都遗址
遗产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列入时间: 2012年
35、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遗产分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列入时间: 2013年
36、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遗产分布:中国(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列入时间: 2014年
37、大运河
遗产分布: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
列入时间: 2014年
38、土司遗址
遗产分布: 湖南省永顺县、湖北省咸丰县、贵州省遵义市
列入时间: 2015年
39、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遗产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列入时间: 2016年
40、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遗产分布: 福建省厦门市
列入时间: 2017年
41、良渚古城遗址
遗产分布: 浙江省杭州市
列入时间: 2019年
42、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遗产分布: 福建省泉州市
列入时间: 2021年
关于亚洲旅游产业年会
亚洲旅游产业年会,由中国商业报道领导者《21 世纪经济报道》携手国内最早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高校南开大学于 2016 年联合发起主办,已成为亚洲及中国旅游产业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交流平台之一。年会邀请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政府官员、旅游企业领军人物、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共聚一堂,探讨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改革创新,挖掘市场新机遇,推动亚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年会同期还举办「红珊瑚」旅游竞争力研究与「金枕头」酒店大赏、《中国文旅 40 人》访谈专题、《文旅创潮》系列报道、《「金枕头」酒店投资》专题、文旅行业消费评价指数及大数据报告、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等,挖掘、传播文旅产业杰出人物、企业和产品,助力行业发展,为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点击查看往届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