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故事:2022届毕业生在等待offer 2023届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

2022年06月02日 17:4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实习生韩甜,王峰
求职的战场已不是应届毕业生的专场。

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生韩甜、记者王峰报道  晚上9点,肖颖交完最后一版设计稿,结束了一天的线上实习。她没有休息,而是随手打开招聘APP,开始筛选招聘岗位。

肖颖是北京某高校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延迟开学、封闭管理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常态。有的人与校园匆匆一别,就走出了学生时代,以学期为单位的时间概念逐渐模糊……

又是一年毕业季。过去的三四月份,本应是春季招聘的黄金时间,但由于今年部分一线城市遭受疫情影响严重,不少企业停工停产,春季招聘“遇冷”,叠加经济下行、诸多大型企业裁员的形势,肖颖的求职之路格外坎坷。

就读于北京某211高校研二的希希最近也在找公司实习。求职的战场已不是应届毕业生的专场,一些大公司的招聘会提前接收2023届毕业生,即明年毕业的非应届生也可以参加面试,通过暑期实习提前“占位”。

同她们相比,赵宇心态相对轻松,他本科毕业后顺利读研,7年来没有经历过实习、求职。不过今年他还是在“考公”这个优先选项中折戟,如今,赵宇从一家中小型公司拿到了offer。

2022届高校毕业生有1076万人。不管是延迟就业还是提前实习,每个人的求职故事,成了时代洪流中的点点水花。

从实习到就业  

肖颖学的是设计专业,出于个人兴趣在找工作时也主要投了设计岗位,但竞争似乎异常激烈。

一次在某大型互联网企业面试时,HR问道:“你会用数据分析软件吗?”这大大出乎肖颖的意料:“现在做设计也要会数据分析了吗?”这场面试的结果是未通过。

肖颖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岗位实习。“我现在实习的公司没有承诺会发offer,但入职的时候说是会有留用机会的,现在同组有四个实习生,只有一个留用的名额,大家都想留下来,所以日常工作会很‘卷’,晚上八九点下班已经是正常情况了。”

对肖颖来说,求职带给她一丝焦虑。一方面,时间不等人,毕业已经近在眼前,进出学校和公司却不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出校面试、线下实习;另一方面,父母和亲戚都认为从小到大一直很优秀的她,应该轻而易举找到一份好工作,以至于她和家里人通话时,对于找工作的话题总是一嘴带过。

“我很看好并珍惜目前实习的岗位,会继续争取留用的机会。”肖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求职的战场早已不是应届毕业生的专场,一些大公司的招聘已经提前接收2023年毕业生,即明年毕业的非应届生也可以参加面试,通过暑期实习提前获得工作机会。

希希就读于北京某211高校文科专业研二年级,她这段时间都忙于找大公司的暑期实习,虽然离毕业还有一年,但是怀揣“早鸟”心态的她,想通过申请暑期实习提前得到满意的工作机会。

学期刚开始,希希就四处搜集信息,关注了很多大学生求职的公众号,为即将到来的提前批招聘做准备。

“我从三月初就开始刷各种大厂的笔试题库,参加了腾讯、网易这些大厂的四五场笔试,有的通过了笔试,但在后面的多轮面试里被淘汰,有的直接在笔试之后就没有回复。总之大厂的暑期实习真的竞争很激烈。我那时候没办法放弃了提前招聘机会,开始找日常实习。”

现在,希希在一家外企广告公司实习。暑期将近,希希还想继续她的大厂实习求职之路,她说:“文科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似乎更困难,因为没有那么强的技术性,一不留神就被别人替代了,在暑期实习时多努一份力,来年秋招时就多一条路。”

近期,多所高校已着手开展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举行的“职场起航”2023届毕业生就业会议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向学生建议,尽早准备,认真复习,把握好时机,保持良好心态。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召开了2023届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学院党委副书记说,就业如战场,应该将职业规划的日程往前赶。

在不确定性中谋变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仅仅在北京市,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预计达26.8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

在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下,更多人倾向于选择“考公”、事业编、国企等稳定性更强的岗位。

赵宇是北京某211高校工科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他也是“考公”大军中的一员。

“国考或者京考是我的第一选择,对现在流传的‘九九六’工作方式比较排斥,家里也很支持我‘考公’,所以上学期秋招的时候在全力准备公务员考试,没有时间考虑企业招聘。”赵宇说。

今年赵宇成功进入了京考公务员的面试环节,但也止步于面试。之后,赵宇开始将目光投向春季招聘。

赵宇介绍说,他和室友上学期在图书馆一起复习公务员笔试,室友在准备公考的过程中也参加了几个国企的招聘,拿到一个国企的offer。

赵宇介绍自己时说:“我是2019年本科毕业开始读研的,当时没参加过秋招、春招,去年因为参加国考错过了秋招,这学期才开始投简历找工作,大家都说‘金三银四’,但今年春招的企业少,春招后期又遇上了疫情,学校封闭管理,有时候出校面试有困难,很多企业招聘面试也停了。”

好消息是,赵宇目前拿到了一家小型公司的offer。

对于“90后”“00后”毕业生来说,就业观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前程无忧近日发布的《2022高校毕业生择业洞察报告》显示,毕业生不再过度迷恋和推崇“大厂”,分别有38.7%和26%的受访者选择愿意到规模为150-500人、50-150人的小微企业就业;17.3%把目光投向500-1000人的中型企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生在求职行为上更加务实。

对毕业生来说,中小规模企业在发展空间、灵活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突出,相比大型企业,付出同样的努力也许能换来更快的发展和更高的职级,或许更适合毕业生职业发展。

2022年公务员省考和诸多事业单位的考试本应在3月份进行,但目前还有一些省考迟迟没有公布开考的时间,毕业生的求职周期被这种不确定性拉长。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困难,可以动员有条件的高校进行研究生和双学位的特别扩招,并允许有条件的高校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允许更多学生延期毕业并保留应届生身份,让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多待上一两年,熬过危机,并且继续提升人力资本。

“中榜”之路竞争激烈

求稳的心态在慢慢滋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进入“体制内”,当然,他们付出的努力并不比到企业求职少。

最近,北京某211高校传媒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张艺成功进入了北京市某税务局的录用公示环节。

“去年九月份我就搬出宿舍,在校外租房住了。首先是担心有时候复习到比较晚,影响室友休息,另外我报了公考的辅导班,上课的时候需要跟老师交流,在图书馆和宿舍都不太方便。”张艺说。

智联招聘4月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国企仍是毕业生的首选,占比44.4%,高于2021年的42.5%,选择做公务员的比例翻倍的。国企热、“考公”潮升温,共同折射出本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上的求稳心态加剧。

2022年报名国考的人数突破400万,竞争相对较小的京考也有超过5万人通过报名审核,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报录比达到1:260以上。

“公务员考试我准备了四个多月,可以说整个学期除了准备毕业论文,其余时间都用来备考了,放弃了很多其他机会。期间也非常焦虑,害怕自己最后一无所得。‘考公’重要的是‘选择大于努力’,亲身经历过后,我特别认可这句话。”她说。

大学生就业求稳,毕业后考研、考公务员比例过高等“慢就业”现象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鲜明特点。

无论是企业求职还是公考,2022年届毕业生的求职尚未落下帷幕,肖颖在每天努力用实习表现为自己加分;2023届同学已经紧锣密鼓地为人生第一份工作做起准备,“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希希说。(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