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未来所有的资金流动、金融活动,底色都应是绿色低碳的

2022年07月06日 1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帆
要弥补资金缺口,需要解决缺口背后的问题和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帆 深圳报道 7月5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举办“‘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论坛。在以“国内气候投融资发展情况与趋势”为主题的圆桌环节,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发表了题为“碳中和变革中气候投融资的战略定位”的分享。

柴麒敏指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在增长,全球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但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无论是国际组织、公共机构还是社会资本,都在加大力度支持或参与气候投融资活动。

中国近几年在气候投融资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其带来的稳定政策信号、长期的实质性资金需求,更是为气候投融资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柴麒敏认为,气候投融资未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现在讲绿色金融、责任投资、气候投融资等,只是目前大的金融板块当中边际性的增量,但未来所有的资金流动、金融活动,底色都应该是绿色的、低碳的、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一致要求的。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存在大量资金缺口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缔约国应把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出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同时,《巴黎协定》第四条提出,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柴麒敏指出,随着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特别是像中国、美国、欧盟这样大的经济体都加入其中,毫无疑问,接下来碳中和将会成为全球产业投资、能源市场、资金流动、国际贸易当中非常重要的新兴规则。

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也将随之增长。根据统计预测,全球每年平均的减缓和适应资金需求总和大概在十万亿级,但目前各国通过公共资金提供的资金每年大概在七八千亿元,远远不足以支撑实现《巴黎协定》的中长期目标。

柴麒敏指出,气候投融资最早的概念诞生于《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关于气候资金的定义,资金机制当中特别规定了发达国家应承担率先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

在《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一揽子决议当中,特别提出长期资金的概念,当时给出的目标是在2020年到来之前,发达国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同时在《巴黎协定》下还在推动相关进程的谈判,希望在2025年之后,在这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但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并没有兑现这个承诺。

尽管当前资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挑战,但国际社会已经成立了一系列的资金机制,比如像全球气候基金、全球环境基金等,也有越来越多的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多双边金融机构等,都在气候资金供给方面发挥了多层次的作用。

“当然,光靠公共资金,未来不足以满足所有的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需求,需要大量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低碳发展领域,这就要求设定相应的游戏规则。”柴麒敏指出。

目前,全球大概有50多个国家采用了碳定价的方式,基于产权理论和庇古税等相关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及实践,对碳排放的外部性进行矫正,碳定价能够为未来的资产定价、风险评估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也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以及碳金融的发展。比如,2017年全球发起了一个气候行动倡议,叫“气候行动100+”(Climate Action 100+),目前已经有超过500家投资机构参与其中,管理的资产规模大约在57万亿美元左右。

此外,还有大量的私募基金、对冲基金进入到气候投融资以及碳金融领域,耳熟能详的贝莱德、花旗、摩根大通、高盛等都参与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兴碳基金正在逐步建立。“这对推动未来全球在碳定价以及相关投融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柴麒敏说。

“双碳”目标为中国气候投融资提供巨大推动力

彭博社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各国不断增强的气候雄心和政策行动的支持下,2021年全球对能源转型的投资总额达到7550亿美元,创下新纪录。其中,中国的表现非常亮眼,能源转型投资占全球的比例大约在35%以上,是美国的两倍多。

柴麒敏还指出,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一直位列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投资的榜首。在绿色金融领域,像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绿色信托等,当中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资金比重越来越高,每年的增长率也非常可观。

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政策体系的完善。从2015年中国提出国家自主贡献以来,气候投融资就成为了政策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就提到了气候投融资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工作当中的重要性。

柴麒敏指出,2020年9月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更是为气候投融资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当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越来越多的力量也参与其中,为气候投融资发展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气候投融资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柴麒敏介绍,根据对过去5年的统计,中国平均每年大概投入了接近2.3万亿元的资金。当然越来越多的机构在预测,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资金规模远远超过现在各行各业通过已有资金渠道所做的投入。

2017年到2018年,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为了支撑国家自主贡献提出的目标,做过资金需求测算,其中一个情景就是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所需的总资金规模,大致是139万亿元,年均约3.5万亿元,约相当于未来每年GDP的2.5%左右。

柴麒敏指出,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当然每年仍然大概有1-2万亿元的资金缺口。这部分资金缺口,恰恰是因为现在投资的项目可能还没有很好的回报,周期比较长,风险也比较大。

而要弥补资金缺口,需要解决缺口背后的问题和挑战。全国接下来将要推动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试点工作的推进,能够围绕中国在“双碳”领域的一系列政策部署,包括全国碳市场、碳定价等相关政策工具,自上而下地做很多探索性的工作。

柴麒敏进一步指出,“双碳”目标带来稳定的政策信号以及长期的实质性资金需求,这会给气候投融资带来很多新的实践,有的可能是区域性的,有的可能是全国性的,未来可能更多是国际性的。

他同时介绍,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也做了关于“一带一路”实现碳中和以及《巴黎协定》2摄氏度、1.5摄氏度目标下未来的气候投融资测算,至少有百万亿美元级的资金需求,缺口也同样存在。

实际上,产业、基础设施以及生活消费等方面的低碳化,都需要气候投融资相应做很多创新。当前的转型金融、绿色金融实践已经在做一些探索,未来会在更多的领域,包括在新消费、新价值等一系列的投资上真正体现出来。

柴麒敏认为,气候投融资未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现在讲绿色金融,责任投资,气候投融资等,只是目前大的金融板块当中边际性的增量,但未来所有的资金流动、金融活动,底色都应该是绿色的、低碳的、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一致要求的。

“这样的投资不仅能够带来好的增益,好的收益,同样也能够减少人类活动给自然所带来的风险,这才是我们真正倡导的生态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柴麒敏表示。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