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刘黎霞 广州报道 “用能源科学驱动通向未来碳中和之路,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7月30日上午,在大湾区科学论坛首期名师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白春礼与来自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700多位青年科学家和高校师生展开交流,畅谈其对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科学理解。
图为: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在北京、广州、香港、澳门四地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主办方供图
首期名师讲堂由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同主办,活动在北京、广州、香港、澳门四地线上线下同步举行。除白春礼院士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专家姚期智亦出席活动并作主题报告。
此次活动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颁发与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背景下举行,意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激发青年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典辉、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在开幕式上致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龚国平,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出席本次活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房汉廷主持活动。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三位院士在主题演讲中均强调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在能源转型和减碳领域,白春礼呼吁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时下最热的交叉学科领域,姚期智提醒青年学者要在筑牢本专业的深厚基础上,与交叉领域的教授、学者积极交流,保持好奇心;丘成桐以香港发展基础科学的过往经验为例,提醒现代科技成功,需要建立强有力基础科学的远见卓识。
大湾区要建成基础科研重地
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力争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能源科学将如何支撑实现碳中和?
“我国实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白春礼表示,目前我国碳排放80%以上来自于能源生产和工业利用,当下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能源革命,预计未来5-10年,煤炭仍占50%左右,石油基本维持在17%-18%,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白春礼提到,实现碳中和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化石能源的清洁化运用和高效利用;第二,提高低碳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的力度,不管是风光电还是太阳能,规模化应用是目前的瓶颈;第三,即使实现碳中和目标,也要努力做到二氧化碳的捕捉和转化应用。
白春礼表示,储能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融合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前储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基础性、原创性、突破性创新不足,我国具有领跑意义的先进技术还不多,大规模储能技术推广受到限制等。”
面对在场能源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提问,白春礼表示,用能源科学驱动通向未来碳中和之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希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丘成桐院士是第一位华人数学菲尔茨奖获得者,在讲座中他重点聚焦基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灵魂是基础科学,历史上没有一个不掌握到基础科学精髓的强国能够长治久安。”丘成桐直言,经过四十多年努力,中国科技得到长足进步,在制造业已执世界牛耳,当下最重要的是寻找到现代科技成功的因素,当下需要在中国本土自主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术领袖。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一个数学所,建设数学所的经历使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基础科学虽然极为重要,但是它的影响力不是短期可以看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建立强有力基础科学的远见卓识。”
丘成桐寄语大湾区青年学者,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要不断打好科学基础,在科技、工业、数字经济等领域走出一条崭新路,在世界科学的历史上留下更多中国的痕迹。
“有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大湾区要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科学、推动基础科研的重要基地。”
跨学科领域科技创新的三大关键
交叉学科是当前科学领域的焦点,也是现场青年学者追问最多的热门话题。将于今年9月份在南沙开办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就宣布,在全球率先采用全新的、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以“枢纽”(Hub)和“学域”(Thrust)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
在《跨领域的科技创新》主题分享中,作为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以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众多跨学科领域的交叉创新发展为例,畅谈这一热门话题。
他总结,跨学科领域科技创新的三个关键,为近代科学的积累、跨领域学科的互动以及科学成果与产业的结合。
“近年来我们看到许多令人兴奋的科技进展,例如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是跨领域的科技。”姚期智说,随着跨领域科学的兴起,学科之间互动结合深化,激发了新观念和新领域,提供给社会和个人更多的发展契机与空间。大学和产业也面临着共同的科技挑战,一流的“大学+产业”是成功的必然模式。
科研学者应该如何把握契机?
姚期智以一个问题为例阐述:“如何在搜索引擎上得到答案,却不被发现问题?(Can one design a search engine so that the user gets the desired answer without revealing his /her question?)”
姚期智表示,这里面就涉及密码学的Multiparty computation (MPC),在当下数字经济中非常急需此类隐私保护的工具,要找到交叉领域“破题”,青年学者就要善于在新领域里大胆提问。
面对尝试在交叉领域探索创新的青年学子们,姚期智还建议,大家一定要在筑牢本专业的深厚基础上,与其他专业领域的专家加强碰撞,与交叉领域的教授、学者积极交流,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