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蓉 佛山报道
8月17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共同印发的《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从同城化空间格局、基础设施网络、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着手进行部署,进一步强化广佛全域同城效应。
作为全国第一对开展“同城化”的CP,广佛两地自2009年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从交通开始,一步步深化到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十三五”期间,广佛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在合作中彼此成就,区域整体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但距离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引领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还存在差距,比如同城化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激活、同城化机制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同城化合作缺乏高层次平台载体。
进入“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世界经济政治呈现新的格局,我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广佛全域同城化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如果不能及时补上短板,同城化或许后劲不足。
本次发布的《规划》正是为了补短板而生,结合国家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要求,广佛两地将朝着“能级量级显著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性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显著优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显著进步”的目标携手前行。
按照《规划》,到2025年底,广佛地区的GDP将达到5万亿元,广佛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全域1小时通达。
加速探索全域同城化
广佛“牵手”十年后,广佛同城迎来进一步深化的契机。在2019年5月13日召开的广佛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上,两市政府签署了《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备忘录》,明确将围绕197公里边界线,共建广佛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构建“1+4”融合发展格局,发挥广佛极点带动作用。
“1+4”融合试验区范围,总面积629平方公里,涉及广佛边界10个区镇,具体包括“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先导区和“荔湾—南海”“白云—南海”“花都—三水”“南沙—顺德”等四个片区。
三年后,《规划》进一步扩大广佛两地的物理交集,提出:以城市功能对接耦合为核心,链接各大交通枢纽和发展平台,推动城镇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着力打造“一区、三轴、一环”的空间格局。
其中,一区指的是南北向的广佛全域同城化引领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就位于这里;三轴分别是中部核心发展轴、南部新兴发展轴、北部绿色发展轴,功能定位清晰、要素流动顺畅,内接外联、各有侧重;一环指的是广佛全域同城化联动发展环。
这一布局将“全域”和“同城”落实到淋漓尽致。
“同城化合作缺乏高层次平台载体,所以两市围绕广州南站等重点交界地区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佛山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加快探索试验区边界去行政化,引领带动广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未来五年,两地将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平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政策创新、功能互补、规划统筹、产业协同、产城融合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合作,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两市比较优势,将试验区打造为全国跨区域共建平台的样板。
其中,广佛全域同城化联动发展环则通过串联南沙港、南沙站、鱼珠站、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和南沙自贸片区、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空港经济区、佛北战新产业园、三水新城、佛山副中心等重大发展平台,构成枢纽和平台互为支撑、资源和要素无障碍流动的广佛全域同城化联动发展环。
该环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各大交通枢纽,对内承接广佛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加快完善居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对外增强辐射带动,成为广佛地区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功能区。
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作为城市互补性较强的一对CP,过去十余年里,“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协同效应凸显,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0年,广佛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达3.6万亿元,与京沪相当;广佛经济密度为3.2亿元/平方公里,是全省的5.2倍,以全省6%的土地面积和22%的人口贡献了32%的经济总量。
但整体而言,双方产业协同程度仍有待提升,同城化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激活。“十四五”期间,这一局面或将扭转。
立足于广州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创新资源集聚,而佛山制造业发达、创新需求巨大的实际,《规划》指出,未来要推动形成“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有效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具体包括夯实创新基础能力、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载体、营造优越区域创新环境。
其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被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将加强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规划》还提出,共建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打造更利于广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集聚发展的创新廊道和生态圈层。同时,探索设立广佛科技合作专区,支持自贸区、全创区和自创区等先行先试政策在合作专区落地实施。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规划》也提出,要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机制,加强科技服务,营造良好区域创新生态。比如健全区域创新政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运用、协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强化科技金融合作等等。
产业协同方面,《规划》提出,将立足广佛产业比较优势,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共建,打造一批跨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控链协同联动,共同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其中的重点工作是深入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突破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能力,构建特色鲜明、协同互动、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联动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将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着力推动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广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发展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产业,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未来产业重点示范项目。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广佛两地还将携手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还注意到,《规划》提出将共建“广佛制造业人才走廊”,推动成立制造业人才创新联盟,支持广佛企业在两市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同时,还提出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这将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要素在两市间无障碍流动。
此外,双方还将互认海外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将佛山市有关高层次人才标准纳入广州市人才绿卡申领条件。这也将极大程度地提高佛山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推动广佛“毛细血管”无缝对接
作为广佛同城的第一位实践者,广佛地铁拉开了佛山轨道经济的大戏,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随着轨道线网加速在广佛间流动。而未来,这样的互联互通将一步拓展宽度和深度。
根据《规划》,广佛将统筹提升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同城化水平,共同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型基础设施,构建对接顺畅、便捷高效的同城化交通综合网络。
“国际性”被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
广佛将加快推动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构建起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协同、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广州国际航空枢纽,推动航空枢纽30分钟直达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珠三角城市、3小时联通泛珠三角城市。
同时,强化国际航运枢纽功能,积极发展江海、水铁等多式联运。促进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联动发展,强化佛山港口物流服务功能。
围绕着两地市民的日常出行,“十四五”期间,两市将实现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和无缝对接,新增两市高速公路通道,大力推进佛清从高速、增佛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广佛大桥系统工程、沉香大桥等项目,改善金沙洲地区等广佛重点交界区域与中心城区的通勤。
另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获悉,双方还将共同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联手推动智慧应用,比如智能电网、智慧水利、智慧政务等。
与交通一样,公共服务是两市市民关心的“头等大事”。在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不少佛山市民感慨:“什么时候能把教育,医疗同城了,广佛就真正同城了。”
本次《规划》明确:将以均衡普惠、整体提升、区域共享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强化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更好满足广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两地将全面增加学位供给,积极引入省属和高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佛两地举办基础教育学校。持续加强优质品牌学校在金沙洲、广州南站等重点交界地区的资源投放和设施建设。同时,完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跨市布局一批高水平学校。
依托广州高等教育发达优势,支持佛山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特色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两地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医疗方面,《规划》提出,发挥广州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优势,加强对佛山的辐射和服务,加快推动区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医疗卫生合作,促进广佛医疗服务设施平衡供给。吸引港澳优质医疗机构等来广佛提供医疗服务,穗港合作开展“金牌全科医生”培养项目。
此外,广佛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也将进一步扩大,将按省统一部署逐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异地门诊即时结算合作。深化两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实现预约挂号互通。
文化方面,《规划》提出,将以传承、弘扬、活化岭南文化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广佛文化交流往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其他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也将保持“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