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
以壳牌为代表,传统能源企业正在加速“新能源化”。
近日,全球能源巨头壳牌与蔚来合作的首座充换一体站——厦门同安壳牌站正式上线运营,站内建有1座第二代换电站和2根180kW超充桩,可提供新能源电动车一站式充电、换电服务。
不止是充换电业务。在氢能方面,壳牌(中国)有限公司联手申能集团所属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同时在上海投资建设加氢站网络。这也是壳牌在亚洲的首个加氢站网络。
左手充电站右手氢能网,壳牌仅仅是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一个鲜活缩影。
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601857.SH)、中国石化(600028.SH)、中国海油(600938.SH)、中国神华(601088.SH)、中煤能源(601898.SH)等传统能源巨头先后入场,传统能源企业加速布局新能源也引发诸多关注。
“对于传统能源巨头而言,转型是必然趋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风电氢能等新能源领域而言,传统能源企业具有先天优势,比如丰富的行业经验、完善的销售网络、雄厚的资金资源等。长期来看,传统能源巨头即便在新能源领域也将会长期保持其市场地位。”
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林伯强认为,上述优势因素也是当下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关键“包袱”。面对此前已然完善的销售网络、资源架构及产业投入,多数企业若要在新能源行业有所发展,首先要“痛下决心”接受变化做出调整。
壳牌将布局上万充电终端
“预计在未来十年的某个时候,清洁能源将占到公司能源组合的一半。”壳牌CEO范伯登(Ben van Beurden)曾于2021年公开表示。
事实上,近一年中,壳牌在国内新能源领域动作频频。先是3月底,壳牌与比亚迪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以此提升比亚迪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用户的充电体验。中国和欧洲是双方合作关系落地首站。
协议显示,壳牌和比亚迪计划成立合资公司,在国内发展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该合资公司将率先在深圳运营超过1万个电动汽车充电终端,并陆续扩展到中国其他城市。
仅5个月后,壳牌与蔚来合作的首座充换一体站——厦门同安壳牌站便正式上线运营。
根据双方协议,到2025年将在国内共建100座换电站;在欧洲,双方计划从2022年开始进行换电站的建设、运营试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零售商,壳牌在全球近80个市场拥有超过4.6万个加油站。
就市场销售终端而言,壳牌的零售终端网络深入各地相对完善且能源资源优势明显。而作为国内新能源“新贵”,随着汽车销售数量上涨,蔚来与比亚迪充电服务网络亟待完善。
在此背景下,壳牌与国内新能源车企联手,借助完善的终端网络与丰富的能源资源,以充换电站为切口,其新能源电动车相关业务布局速度飞快且势头迅猛。
值得一提的是,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与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以在上海投资建设加氢站网络。
该合资公司计划未来五年内,在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6-10座加氢站;到2030年建成30座,每天可为约3000辆燃料电池卡车或公交车供应氢气。
一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传统能源企业优势十分明显,新能源企业恰好为其提供了一个转型的切口。一方提供资金能源、销售网络等资源,另一方提供专业人才、先进技术与管理等,双方联手未来想象空间很大。
传统能源企业加速入场
“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势在必行。”林伯强认为,相比“跨界转型”,传统能源企业进入新能源更像是“过渡”。
他认为,当下多个新能源企业也呈现出资源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相比于白手起家,传统能源企业更像是站在坚实的“地基”上谋求新发展。因此,对传统能源企业而言,想要寻找新业绩增长点,入场新能源是趋势,也是最优选之一。
以中国石油为例,近年来,其旗下大庆油田大力实施“风光气储”多能互补新能源项目布局;大港油田先后建成投产井场围栏光伏、油田中心区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等5项光伏发电项目;华北油田确保2022年北京与雄安新区及周边地热供暖面积200万平方米项目顺利启动等。
此外,今年中国石化与蔚来汽车合作建设的全球首座全智能换电站,并宣布将会在2025年之前,建设5000座智能充换电站。
同时,中国石化所属相关企业分别与8家单位签署氢能产业链建设合作协议,携手打造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
传统煤企方面,近期,国能(英德)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由中国神华间接全资控股,经营范围包含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销售、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
此外,国内无烟煤龙头华阳股份(600348.SH)斥资逾10亿元打造单晶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同时与钠离子企业中科海钠深度合作。
与上述煤企类似,电投能源(002128.SZ)、金能科技(603113.SH)、美锦能源(000723.SZ)等公司均已明确提出新能源、储能、氢能、绿电等转型方向。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在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企业尤其是煤企不得不面对转型的问题。且就新能源运营方面,煤炭企业仅在强劲的现金流、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发电指标等优势方面,就已经远超部分新能源企业。
上述人士认为,对传统能源企业而言,布局新能源客观条件十分充足,关键问题在于企业是否有入场意愿。
另一煤炭行业人士透露道,以煤企为例,入场新能源关键问题并非资金资源,问题在于技术、管理与全新的市场运作、竞争。
林伯强则认为,目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行业有许多共同特性,比如融资能力、资金实力、资源储备等。相较而言,人才、管理等因素影响较小。
他谈道,相比于传统能源企业,部分白手起家的新能源企业劣势十分明显。即便在新能源领域,部分传统能源企业依然将长期保持行业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