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奋进十年系列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奋进十年

2022年10月28日 20: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赛迪顾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把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顺应全球技术革命、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必行之举。放眼神州大地,中国装备制造业屡创佳绩,正向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2012-2021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传承百年志、奋进新征程的十年,是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突飞猛进的十年,回望这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飞跃式提升,从关键材料到重大工程,从精密部件到高端装备等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装备制造业在科技、产业和经济等方面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奋楫笃行,中国装备制造业十年来解锁新成就、再创新辉煌

十年征程,中国装备制造业始终将科技创新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走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不断在多方位、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成就。十年蜕变,中国装备制造业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以全力奔跑的姿态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加速迈进,有效支撑中国制造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推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一)十年来,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大幅跃升,“由大到强”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制造业增加值连跨20万亿(2012年)、30万亿(2021年)两个台阶。2012年至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从17.0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全球占比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其中,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28.0%提高到2021年的32.4%。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与美国、德国、日本三国之和大体相当。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磁共振、超声影像等装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装备制造企业面向高端开创了新局面。近十年,国家持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从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来看,中国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5万家,比2012年增长近45.3%;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8.8、26.5和1.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3.0%、47.8%、28.8%。从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来看,2021年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蝉联世界榜首,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不断释放新的优势,中国企业数量达143家,较2012年接近翻倍,其中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上榜19家,占比13.3%。

国际竞争力及品牌知名度塑造了新优势。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广泛应用,一批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细分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已跻身世界前列,工程机械、高铁、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输变电设备等一大批产业领域的高端品牌走出国门,装备制造业成为中国新的出口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也在不断攀升。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额从2012年的0.6万亿美元到2021年的1.0万亿美元,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其中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自主设计建造的主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程机械产品2021年进出口总额377.5亿美元,贸易顺差为303.0亿美元。

(二)十年来,装备制造业大国重器凸显硬核实力,大批“新名片”走向世界最高舞台

“飞天探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硬科技”。近十年,中国依靠自身力量成功完成“飞天探海”等多项世界级硬核科技突破。空天方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嫦娥三号”至“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神舟九号”至“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宫”载人空间站、北斗系统、Fast天眼等成功研制及运营;在深海方面,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极地破冰科考船、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相继建成交付。

“互联互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新速度”。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从2008年第一条高铁开通运营,到智能型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再到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下线,中国高铁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叹,成功获得老挝、泰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订单。在民用航空航天装备方面,C919、ARJ21、AG600等一批产品研发进展实现突破,多型号机型逐步进入国际国内民用航空市场,其中C919已获得美国、德国、泰国等国家的海外订单。北斗三号全球“互联互通”服务加速推进,“墨子号”试验卫星实现1200公里量子态远程成功传输等重大成果接续而至。

“高效清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双碳’使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从2012年的不足2万辆,大幅攀升至2021年352.1万辆,同比增速达到157.5%,产销量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超过一半。2021年,中国8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占2021年全球总销量的28.23%,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转变。在能源装备方面,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其中光伏组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超过70%;“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通过英国GDA认证,并与阿根廷达成合作。在输变电领域特高压技术和装备全球领先,首批6台特高压环流变压器投入巴西美丽山山水电±800千伏特高压直流中。

“超级装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新力量”。工程机械方面,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快速崛起,行业营业收入、出口额分别从2012年的5900亿元、192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8000亿元、340亿美元,产品出口至21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行业涌现出全球最大起重机、全球最大塔机、全地形工程车、全球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全球首台高压水力耦合破岩TBM等超级装备,让“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等世界超级工程变为现实。智能制造装备方面,中国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组织开展创新攻关和推广应用,已掌握了国际先进的大型高速冲压生产线,获得美国、日本、法国、土耳其、阿根廷、印度等国际冲压设备订单。除此之外,中国还成功研制模锻液压机、超重型数控机床、数控龙门镗铣机床等一批世界之最。

(三)十年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速,“智能升级、绿色节约”迈上快车道

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中国不断推动装备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走深向实。2021年,制造业领域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70.9%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46.3%和25.9%;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全球103家“灯塔工厂”中有37家来自中国;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培育了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超过7800万台(套)。二是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自动巡检机器人、远程无人控制等智能应用保障数百米矿井更安全;智能决策系统助力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一键设计、报价、下单、生产;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智慧大脑”可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收入。

绿色低碳装备集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装备制造业进行了大量改造升级,诞生了诸多绿色新兴装备,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十年间,中国大量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绿色化改造升级,其中电力行业绿色转型是重中之重,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全部采用绿色供电设备,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机更是成为冬奥会“黑科技”的亮眼成果。全球先进、环保、高效。同时,在绿色新兴装备方面,2012年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2000多项节能技术及装备产品得以推广应用,以清洁能源装备、智能化拆解及高值化回收利用装备等为代表的绿色新兴装备加速推出。

(四)十年来,装备制造业坚持自立自强促振兴,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斩获一批标志性成果

重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助推装备制造业勇攀新高度。十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始终走在超越自我、追赶全球先进水平的迭代创新道路上。在国家创新载体建设方面,中国已批复建设了动力电池、增材制造、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先进轨道交通、农机装备、智能网联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等2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硅基混合集成等两个国家地方共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全球创新能力锻造方面,国际创新竞争力和全球地位快速上升,其中,墨子、天宫、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一批先进基础设施成功建设;“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等航天工程创造一批新成就。在自我超越创新发展方面,从“奋斗者”号万米坐底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到国产大飞机C919即将交付;从农田重型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机等全自动装备,到整体ECMO系统研制、国产第一台涡轮呼吸机问世等医疗高端装备,再到首辆国产“雪蜡车”成功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成果转化、工程应用,大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二、凝心聚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十年“强起来”的经验总结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审时度势,主动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总结十年“强起来”的壮阔征程中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的同时,需要深刻总结装备制造业形成的发展经验,助力早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重大跨越。

(一)十年奋进的背后,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管理理念的有机统一

十年来,装备制造业取得诸多重大成就的核心关键在于,国家统筹协调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做到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管理理念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将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推动装备制造业领域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伟大转变。另一方面,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抢占装备制造业高端领域未来竞争制高点,伴随工业加速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中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为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指明了方向。同时,各地政府针对装备制造业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从多维度,分阶段、分领域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二)十年奋进的背后,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刻认识到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自身不足,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的自立自强。一是对标装备强国,塑优势、找差距。对标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卫星及应用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加快塑造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新优势。同时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弱项,大力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构建高标准的产业基础体系;二是明确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积极培育一批核心技术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较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完善政产学研创新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高水平研发和技术共享等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牢牢把握住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各地实施建链补链强链行动,全面布局产业薄弱环节、基础应用技术、前沿技术、长板技术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

(三)十年奋进的背后,是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探索的敢于突破

这十年,面对新时期技术变革提速、国际分工重塑等机遇和挑战,中国加快探索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不断加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大力推进绿色制造领域战略新兴产业融合。智能制造方面,通过实施智能制造专项和遴选试点示范项目,涌现出一批具备领先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从而带动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高水平发展。绿色制造方面,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一方面,通过对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以“绿色制造”助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蜕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持续提升相关产业有效供给体系。服务制造方面,鼓励制造业企业向生产的上、下游环节延伸,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内部重组等途径,推进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制造+服务”模式,催生出众多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四)十年奋进的背后,是开放合作促使“中国装备”响亮世界的全球视野

开放合作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始终秉承开放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做大共赢“蛋糕”。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方面,坚持以“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推动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各国间建立装备制造业良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加大对沿线国家产业转型的投资建设,鼓励企业与投资方共同建设产业园区、建立研发中心,打造研发制造基地和贸易平台,更好地推动各国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定期组织相关国际展览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企业洽谈会、对接会,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境外投资环境、市场信息、对接渠道、支持政策等动态信息。在装备制造业“引进来”方面,积极提高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放宽对汽车、船舶、飞机等外资的市场准入,优化国际投资营商环境。以汽车为例,中国政府于2018年先后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吸引了大批零部件、整车等汽车企业来中国投资,加速国内汽车全产业链条的升级,提升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十年磨剑铸丰碑,匠心奋进新征程。这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显著加快,努力走向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在未来的十年过程中,中国一代又一代装备人在产业报国使命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中茁壮成长起来,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大动力,更有信心和决心发展壮大好中国装备制造业。

(本文作者: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  

财经日历

      • 2025年 6月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1
      • 2
      • 3
      • 4
      • 5
      • 6
      查看全部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