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金冬雁:帮助民众消除新冠恐惧非常艰巨,但也必须直面

2022年11月25日 14:3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尤方明
95%以上的死亡病例可以通过疫苗与药物两大得力武器予以规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据国家疾控局通报,11月1日至22日,全国累计报告25.3万例感染者。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部分地区的疫情扩散速度加快,防控难度不断加大。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20条措施(以下简称“20条措施”),在风险人员管控、风险区域划定、核酸检测、外防输入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

在20条措施出台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对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进行了专访。对话中,金冬雁分享了关于奥密克戎毒株特性的认识,香港抗疫经验,以及其个人对于20条措施的解读。

金冬雁认为,20条措施没有放弃“动态清零”的总方针,而是意味着整体的防控措施朝着更科学、更精准、更可持续的方向去走。如果地方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不会增加疫情大规模暴发的风险。

金冬雁一再强调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香港抗疫经验表明,95%以上的死亡病例可以通过疫苗与药物两大得力武器予以规避。

他同时呼吁民众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新冠病毒,“消除新冠恐惧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必须要直面的任务。”

在肺部的复制能力显著下降

《21世纪》:如何看待当前流行的新冠病毒特性?

金冬雁:分析毒株特性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传播性,二是免疫逃逸能力,三是致病性,四是组织嗜性。

从传播性的角度来看,和过往的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和它的亚变种必然是传播性更高了,这才能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

有研究表明奥密克戎的R0(基本繁殖率)可能会达到10以上,这乍一看是吓人的数字,但R0反映的是人群没有免疫力、没有采取任何干预防控措施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可以传播的人数,这种情况在真实世界里是不存在的。

真正能反映真实世界毒株传播性的是Rt,也就是有效繁殖率,指的是采取疫苗接种、隔离管控等措施后,每个感染者可以传播的人数。香港自今年5月以来的Rt值没有超过1.5,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广州市疫情中心海珠区的Rt值也逐渐稳定在这个水平,说明奥密克戎的传播性虽然强,但也没有达到“1传10”这样的水平。

再来讲免疫逃逸能力。人在感染过新冠病毒或者接种疫苗之后会产生抗体,有个别人的抗体中和能力下降,无法完全消灭病毒,这就是免疫逃逸。奥密克戎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增强的,因为它是在大规模人群具备一定免疫水平的基础上变异产生的,但它的免疫逃逸能力又是不完全的,因为即使是针对原始毒株的疫苗,对于奥密克戎仍然有很好的中和能力,我们可以将目前奥密克戎各个亚变种所出现的变异称为漂变(drift)。如果是产生了转变(shift),那就说明过往的免疫力对新毒株大面积失效,意味着一场新的大流行即将出现,目前来看完全没有这个迹象。

这就引申到了它的致病性。奥密克戎是以牺牲它的致病性为代价,换来免疫逃逸能力的增强,从而才能在有免疫力的人群中造成大规模传播。奥密克戎与生俱来就是一个弱毒,和先前的几种流行毒株相比,它的致病性不是一般的减弱,而是显著的减弱。

最后就是组织嗜性。原始毒株在肺部的复制能力较强,奥密克戎则是在上呼吸道(鼻甲和支气管)生长复制繁殖得比较好,但在肺部的复制能力显著下降。

在原始毒株流行时期,的确有不少患者出现肺炎,在早期的诊断标准中,也需要有影像学证据才能得到确诊。但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轻症或是无症状,临床症状也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

有效疫苗和药物是应对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21世纪》:目前香港实行怎样的防疫策略?

金冬雁:香港现在通过两个途径来给一个人确诊,一是核酸检测,我们在全港设置了常态化的检测中心和临时性的流动检测站。遇到两种情况是需要进行强制性的核酸检测,一种情况是我们有常规性的污水监测,如果发现某片区域的下水道污水中新冠病毒的浓度特别高,就会组织相关楼宇里的民众在进行抗原检测后再参加核酸检测。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某一栋楼宇里连续多日报告确诊病例,将会组织小区里的所有居民在两天内参加一次核酸检测。

运用更广泛的是抗原检测,如果民众要进入一些公共场所,譬如高危行业人群上班、大中小学学生上课、观看球赛、参加12人以上聚会等等,需要出示24小时以内抗原检测阴性证明。

不管是核酸还是抗原检测呈阳性,政府有开设网上的系统让你填报信息,同时将下发为期7天的居家隔离令。如果你觉得有需要去隔离中心进行集中隔离,政府也会给予相应安排。目前,竹篙湾隔离中心的入住率已经不算太高,因为大家看到居家隔离是相当有效的。

居家期间,政府会通过快递派送一个防疫礼包,包含20个抗原检测试剂盒、退烧药、20个KN95口罩、防疫小册子、心意卡、血氧仪等等。打过疫苗的确诊者在居家第5天后或是其他人士在居家第7天后,若连续两天抗原检测阴性,就可以正常回归社会。

对于抗原检测阳性的居民,政府会以自采样本快递的方式抽查其中的一部分(通常为10%至30%,如果个案较少可以达到100%)复查核酸。总体而言,抗原与核酸检测结果不吻合的几率在2%以下,香港报告的阳性病例2/3至3/4都是抗原检测找出的。

对于居民的医疗需求,我们也通过两个层次予以满足。一是组建防疫车队,患者在网上进行预约,由车队负责接送,前往政府指定的诊所就诊,以此解决部分轻症病人及无症状感染者的需求,这部分人群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更重要的是提供心理咨询。对他们的心理支持及部分医疗需要,也可以通过政府热线电话及志愿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的方式实现。

对于重症、危重症病人,我们放宽了入院收治的标准。重症、危重症的高危因素包括60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缺陷、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重度吸烟等等,我们把具有高危因素的感染者收治入院。尤其对于居住在养老院里的老年人,当疫情比较严重时,我们建议他每天坚持测抗原,一旦抗原阳性就马上联络医务人员为其提供口服抗病毒药,随后收治进负压病房。

另外香港还出台了疫苗通行证,民众需要接种指定剂次的疫苗才能进入食肆、酒吧、美容院、健身中心、卡拉OK等场所,我们也要求这些场所每小时通风换气次数要达到6次以上。

从香港抗疫的经验来看,有效疫苗和有效药物是应对疫情最有力的两大武器。2022年以来,香港因疫情失去了超过一万条生命,这是惨痛的教训。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死亡病例是可以避免的。

在死亡病例中,有七成左右没有接种过哪怕是一针疫苗,死亡年龄中位数达到了86岁,九成以上具有基础病史。如果对比二三月份的死亡率以及五月份以来的死亡率,我们发现疫苗接种可以使死亡率降到峰值时的1/5。对于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来说,如果能够在他们抗原检测阳性时立即给予口服抗病毒药,尤其是Paxlovid进行救治,还能把死亡率再降低76%。也就是说一万例死亡病例中无法通过疫苗和药物避免的死亡只有不到500例。香港目前的疫苗接种率相较疫情最严重时期明显是提高了,尤其是80岁以上老年人的全程接种率达到了六七成。我们马上要开打新冠二价疫苗(应对原始毒株及奥密克戎BA.4/5毒株),希望能把接种率再往上推。

《21世纪》:香港实行入境检疫“0+3”已近两个月,是否对本地疫情带来额外风险?

金冬雁:9月26日以来,香港开始实行“0+3”,也就是入境之后不采取集中隔离,改为居家医学监察3天。近两个月来,入境人数和输入病例都有一定程度上升,单日新增病例由原先的5000例左右上升为7000例以上,确实出现了一定升温,但没有引发本土疫情的暴发。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全港随机选取10000人,分成7组每天检测抗体及抗原。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超过9成以上人群拥有中和抗体;抗原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自9月以来在0.5%至3%区间徘徊,目前的抗原阳性率是在2%以下,这证明确实存在社区传播,但阳性率没有出现大幅增长。

香港整体的Rt值也趋于稳定,一直都处于1.5以下,11月初还跌破了1。重症病例在进入11月以来出现抬头趋势,单日报告例数来到了两位数,但我们的医疗资源仍可以有效应对。

在入境政策放宽之后,我们还在加码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于奥密克戎新亚变种的监测。但诸如XBB.1等新变种目前尚且没有加重我们的医疗负担,也没有造成广泛的社区传播。

病例增长背后的原因还有什么?可能和天气转冷、室内活动增多、民众思想意识放松等因素都有关系。其实我最担忧的是养老院等场所近期出现了聚集性疫情,目前香港老年人的第三针接种率还不是很理想,我们正在积极通过预约上门、家庭医生动员、家人朋友说服等方式进一步鼓励老年人接种疫苗。

《21世纪》:你多次强调疫苗的重要性,接种疫苗对于抵御新冠病毒能起到怎样作用?

金冬雁:接种疫苗虽然不能杜绝感染,但能降低感染的概率。从香港的数据来看,如果一针疫苗都不打,那感染的概率大约在50%,如果接种三针灭活疫苗,感染概率将降至10%;如果接种三针mRNA疫苗,感染概率将降至5%。

疫苗对于防止死亡的效果就更显著了。如果一针疫苗都不打,死亡率为2.32%,如果分别接种三针、四针灭活疫苗,死亡率将分别降至0.13%、0.08%;如果分别接种三针、四针mRNA疫苗,死亡率分别为0.03%、0.02%。这一水准已经远低于季节性流感的死亡率。

像我刚才提到的,我们即将开打mRNA二价疫苗,专门用于第四针加强免疫。从过往我们应对流感的经验来看,接种二价疫苗的做法是可取的,既有的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结论也足以支撑我们作出这个决定。相较原始疫苗而言,二价疫苗对于奥密克戎毒株的针对性更强,防感染和防死亡效果也将更突出,希望能借此补足老年人接种的短板。

20条措施朝科学精准可持续的方向走

《21世纪》:你如何理解20条措施?国家层面一再强调,疫情防控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在你看来,各地应该如何把20条措施贯彻落实下去?

金冬雁:20条措施没有放弃“动态清零”的总方针,而是意味着整体的防控措施朝着更科学、更精准、更可持续的方向去走。尤其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11月19日印发了有关核酸检测、风险区划定、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等方面的细则,增强了措施的可执行性。各项措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如果地方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不会增加疫情大规模暴发的风险。

当然,地方还是要从实际情况来出发。比如20条措施规定,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那么,在仍有疫情扩散风险的时候,地方不应该停止核酸检测。在常态化监测地区,考虑到核酸检测成本、聚集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等因素,如果减少了核酸检测,相应地就应该多测抗原,这能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投入,提升防疫的整体效能。居家隔离也是同理,20条措施对集中隔离进行了多处调整,居家隔离在未来也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再如人员流动频繁、结构复杂的城中村,也成为了不少地方疫情防控难点。在我看来,城中村防疫有两个策略。一是果断实行集中隔离,二是避免疫情外溢,流向其他社区。如果是后者,一定要把生活物资保障和心理情绪支持落实到位。新加坡当初正是通过将疫情暴发点与社区阻隔的方法,有效防范病毒在社区内广泛传播,克服了这一难题。

《21世纪》:20条措施提出,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怎样理解“分级分类”?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应承担怎样的职责,以应对有可能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风险?

金冬雁: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从医院的角度来说,要把分诊制度落实下去。从香港的经验来讲,我们由前线急诊室的医护人员来断定病人是否达到入院标准。没有达到标准的感染者,我们是说服他们居家或集中隔离。在防疫礼包之外,我们还在社区中心、养老院医务室等配备血氧仪和吸氧设备,找出那些真正有需要去急诊的人。即使是在2月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我们也始终留出50%的医护力量处理非新冠的诊疗服务。现在疫情略有升温,那我们可能会考虑把非紧急的科室(如美容、包皮手术等)暂时关停,但一定要留出足够的力量用于非新冠治疗。

另一方面也要从民众的角度来考虑,消除新冠恐惧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必须要直面的任务。就跟我前面介绍的一样,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已经相当低了,单纯由新冠引发的重症病人不会造成挤兑风险。真正可能造成挤兑风险的是,感染者全都跑到大医院去,或者大量囤积药物,从而使真正需要入院救治的重症患者以及非新冠患者得不到该有的救治资源。我们要通过公民教育让大家尽快意识到,新冠病毒不再是当初那个可怕的病毒了。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