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周报(第71期)|“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出台,海南成立全国首个营商环境建设厅

2022年12月19日 18:1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申美怡,李鹏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对于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时政要闻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现代物流规划, 加快推动枢纽互联成网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对于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跨物流环节衔接转换、跨运输方式联运效率大幅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完成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货运量占比较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铁路、内河集装箱运输比重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大幅上升。

《规划》指出现代物流发展的六个重点方向,主要包括加快物流枢纽资源整合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补齐内陆地区枢纽设施结构和功能短板,加强业务协同、政策协调、运行协作,加快推动枢纽互联成网;构建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和主要城市群、沿海沿边口岸城市等,促进国家物流枢纽协同建设和高效联动,构建国内国际紧密衔接、物流要素高效集聚、运作服务规模化的“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围绕做优服务链条、做强服务功能、做好供应链协同,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物流服务价值链条,把握物流需求多元化趋势,加强现代物流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推进现代物流服务领域拓展和业态模式创新;延伸物流服务价值链条,把握物流需求多元化趋势,加强现代物流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推进现代物流服务领域拓展和业态模式创新;提升现代物流安全应急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安全和信息安全保护,提升战略物资、应急物流、国际供应链等保障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韧性。

《规划》指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按规定放宽物流领域相关市场准入,消除各类地方保护和隐性壁垒。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物流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支持地方开展“一照多址”改革,促进物流企业网络化布局,实现企业注册、审批、变更、注销等“一网通办”,允许物流领域(不含快递)企业分支机构证照异地备案和异地审验。推动物流领域(不含快递)资质许可向资质备案和告知承诺转变。完善物流发展相关立法,推动健全物流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监督体系。开展现代物流促进法等综合性法律立法研究和准备工作。

 地方行动

云南: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025年规上制造企业关键环节数字化达60%

日前,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制定《关于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 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云南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5,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率达到60%。建成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85个,支撑和服务2000户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推动10万户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100万台(套)设备联网上云。

《实施意见》将实施路径分为起步准备(2021—2022年)、试点示范(2022—2023年)、推广应用(2023—2024年)、总结提升(2024—2025年)4个阶段。起步准备阶段从组织动员、技术和标准规范、资源整合、管理服务等方面为推动数字化转型进行准备,现已基本完成。试点示范阶段重点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推动建设多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推广应用阶段从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入手,全面提升企业对数字化的认识,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在政策引导和平台服务赋能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总结提升阶段,云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广取得成效,推动工作进入常态化,转型重点转移到加快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创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综合能力提升上,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明确了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筑牢数字化转型基础等12项主要任务,通过组织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诊断评估工程等10大工程,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地改造,夯实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加快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上海:进一步优化在线为企帮办服务,年底前实现“线上专业人工帮办”1分钟响应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优化在线为企帮办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助力企业发展。

《方案》提出,2022年底前,整合为企服务入口,上线“随申办”企业云,设立“12345”热线企业专席。全面提升企业办事、求助、热点政策响应速度,“线上专业人工帮办”实现1分钟响应、90%解决率;“12345”热线三方通话直转业务部门专业人员接听,接通率90%。推进首批54项依申请企业高频事项接入“线上专业人工帮办”和“12345”热线三方通话。2023年底前,新增50项依申请企业高频事项接入“线上专业人工帮办”和“12345”热线三方通话。推进全市统一知识库建设,提升智能化水平,支撑帮办人员提升服务效能,涉企智能客服解决率达到60%。

《方案》提出,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惠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12345”热线、上海市企业服务云平台、线上线下帮办平台作用,整合优化资源,规范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服务效能。在“一网通办”平台醒目位置,设置惠企政策专区,汇集本区、本部门适用的惠企政策。鼓励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集中咨询、办理窗口。

《方案》提出建立分级响应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要求。企业办事、求助、热点政策享受等需求为第一优先级响应,其他咨询类为第二优先级响应。在工作时段,“线上专业人工帮办”原则上要达到1分钟首次响应,90%解决率;“12345”热线三方通话直转业务部门专业人员接听,接通率原则上要达到90%。在非工作时段,“12345”热线将企业诉求以次紧急工单形式转派主管单位,相关单位工作日10:00前直接联系企业回复。第二优先级响应时间和落实反馈,沿用“12345”热线原有工作机制。

《方案》提出切实发挥中国政府网网上调研平台及本市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意见征集平台作用,把握好政策出台和调整的时度效,科学设置施行准备期和过渡期条款,避免“急转弯”和政策“打架”;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常态化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回应企业诉求;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题线索核查处理机制。充分发挥“12345”热线、“一网通办”平台等渠道作用,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切实加强社会监督。

 海南:成立全国首个营商环境建设厅

12月13日,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在海口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营商环境建设厅,作为正厅级省政府组成部门,开创了营商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新格局。

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融合了海南省政府电子政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务服务中心、省大数据管理局等部门相关职责,负责统筹推进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社会信用“一体四面”建设,突出强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数字化改革的示范引领,强化协调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基础支撑,强化构建全方位的企业服务体系,强化建立营商环境问题处理跟踪督办机制等6方面工作,力争到2025年营商环境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让海南营商环境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金饭碗”。

下一步,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将紧盯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当好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工程的“施工队”、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店小二”、自贸港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的“排头兵”,以构建全方位常态化的企业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政务服务体系、智能化集成化的数字政府体系、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体系等为抓手,与各市县各部门协同发力,持续实施营商环境“领跑行动”,多出在全国有影响力、深受市场主体和百姓欢迎的创新性、标志性成果,以实际行动把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海南自贸港的突出优势。

 典型案例

郑州高新区: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体系

近年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优环境、搭平台、重帮扶、助融资,加快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为一大批“创新幼苗”企业快速壮大营造了良好环境。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升级、高新技术企业攀升登高,全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率先开展瞪羚、独角兽培育工作。2019年,高新区在河南省率先研究出台梯度促进供给侧动力转换“瞪羚独角兽双十条”政策,系统构建了潜在瞪羚、瞪羚、种子独角兽、准独角兽、独角兽、独角兽后五级企业成长梯度体系和六级培育计划,针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特点及需求,实施多样化、梯度化、定制化的政策支持,获省科技厅的高度认可。

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培育。为畅通企业申报渠道,提升认定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2020年高新区建立了“郑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平台”,于同年11月份投入使用;2021年2月,市科技局发布了开展2021年度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入库工作的通知,高新区将区级高企后备与市级高企后备工作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了“郑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服务平台”,大大减轻了企业申报负担。目前该平台已注册企业近900家,入库企业840家,实现了对辖区后备高企培育全流程线上申报管理和已认定高企再服务。

三是强化各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研发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等政策,2021年,共落实国家、省、市、区级政策资金及奖励10.28亿元,其中,争取科技型企业研发后补助资金2.23亿元;争取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08亿元;发放企业稳工稳产补贴1.07亿元;发放企业研发费用补助专项费用1.01亿元等,进一步激发了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创新活力。

截至目前,郑州高新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77家,占河南省的16.4%;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94家,同比增长33%,占全省的17.8%;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13家,占全省11%;2021年高新区认定家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企业179家,包括3家独角兽(种子)企业、42家瞪羚企业及134家潜在瞪羚企业,其中入选河南省瞪羚企业19家,占全省总量近五分之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