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半岛上,一座“进击的青岛”已然雄心不掩。
2022年12月26日,青岛地铁4号线开通,实现地铁总运营线路达到7条,运营里程首次突破300公里、达到315公里,位列全国第十、北方第二。
而在GDP方面,今年上半年,青岛也已经将其与前一位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至600亿以内。
纵观整个2022年,青岛像是铁了心要冲破这跌宕的经济大势,把发展的油门踩到了底。2022年12月29日,青岛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青岛市市长赵豪志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让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青岛新一年的发展新航向。
以招商引资,为实体经济引活水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更何况这特殊的局势,已经让每座城市肩上的经济发展使命分量空前。
面对这一考验,青岛也将实体经济的振兴放在了城市发展各项任务中的首位。
从数据上看,在实体经济振兴方面今年的青岛可谓硕果累累。据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青岛在38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00亿元以上,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40个。其中,今年青岛货物进出口总额跨上9000亿元台阶,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
另外,今年青岛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49万亿元、2.67万亿元;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2家,上市公司总数达79家;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800亿元。
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学打法的支持。而复盘这一年来青岛的各项动作可以发现,招商引资已经成为青岛近年来所找到的、为实体经济振兴赋能的一项核心手段。
2022年以来,青岛市聚焦高质量招商引资,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不断优化招商环境,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全市招商引资提质增效,成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仅11月,青岛就成功落地了多个大体量高新科技招引项目:
11月12日,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揭牌,而这也成为了青岛所拥有的第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平台,也成为集聚全球虚拟现实创新要素的战略平台;11月21日,青岛融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点火投产,青岛光电产业园二期项目开工。
而仅11月25日一天,青岛就迎来了三大项目的落地投产——
当日,一期投资达81.7亿元的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青岛生产基地项目点亮、量产;总投资70亿元的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研发中心等10个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落户青岛,涵盖材料、测试等领域;总投资50亿元的威高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落地青岛,包括青岛威高国际医疗健康产业总部、数字低碳全国总部、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在内的多个项目。
另据青岛市商务局数据显示,前十月,全市新签约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93个、总投资6853亿元;新开工和在建总投资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1个、总投资3062亿元。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3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保持全省第一、计划单列市第二。
聚点成链、聚链成群的“青岛打法”
好的项目招引尽量,需要好的平台承载,而完整、高质量的产业链条,就是青岛用以敞开怀抱迎接这些优质项目的基石。
为此,近年来青岛打出以“链长制”引领的系列推进落实“组合拳”。16位市级领导担任链长,推出首批47家制造业“链主”企业,形成由“链长”挂帅、产业专班主抓、区市(功能区)主战、“链主”企业主建的推进体系,建立重点产业链“5个1”推进机制,细化落实年度工作要点,制定链长、专班、部门、区市“四张责任清单”,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
据统计,2022年以来,重点产业链“链长”带头“走出去”招商80余次,突破50亿元大项目招引。前三季度,青岛新签约国橡中心功能性新材料、路易达孚食品等50亿元以上制造业大项目11个,开工东旭光电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潍柴智慧重工等50亿元制造业大项目22个。在多方合力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服务下,入库24条产业链重点项目库的220个重点建设项目,前三季度完成投资776.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0%以上。
同时,配合产业链的搭建,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青岛也在以关键细分领域突破打开产业链更大的发展空间:
改变过去产业园区大而全、同质化竞争的做法,青岛坚持“一业一园”精准化布局,在全市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每个园区聚焦1个主导产业,建立1个工作专班、1个发展规划、1套综合政策、1支专业招商队伍、1支产业基金“5个1”工作机制,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地。目前,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园已经挂牌,针对三个产业园分别出台的市区一体化扶持政策,明确提出连续三年由市财政每年出资1亿元用于园区建设,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园发展。
聚点成链、聚链成群,青岛的打法显然卓有成效。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90.5亿元,同比增长6.6%,分别高于GDP、服务业2.5、2.4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857.2亿元,同比增长4.5%,高于GDP0.4个百分点,占比达到62.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9.4%。
以数字化驱动全产业升级
2022年青岛还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词——数字化。
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青岛已完成10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5G基站总数突破3万个。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6600家、7000家左右。
可以看到,从产业到民生,青岛已经全方位站在了全国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第一方阵。
2022年以来,青岛依托全市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以及全国首创的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找准转型痛点、难点,精准对接场景。目前,综合服务平台已开发推出1428项线上服务和15655个赋能应用;场景服务平台累计注册服务商494家、企业4919家,分行业动态发布场景3550个,达成合作意向近800个。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2022年度青岛新入库工业互联网改造项目500余个,推动企业完成244个两化融合升级项目,新认定90个工业赋能场景示范项目。目前,全市“上云用数赋智”企业达到4万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3.4,持续保持先发优势。
同时,前三季度,青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5%,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3个、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2个、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9个、省首版次高端软件134个,获评省优秀软件企业11家、省优秀软件产品29个。
前不久,海尔智家、中车四方股份、赛轮等青岛3家企业入围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数量占全国10%。截至目前,全市获批立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15个。
显然,青岛已牢牢把握住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先发优势,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实体经济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发挥“工赋青岛”模式的引领作用,不断推动数字化新技术在更多环节、更多企业、更多行业创新应用,全市数字化转型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制造业开辟出更广阔价值空间的同时,也带动数字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动力。
但在数字化方面,接下来的青岛还有更长远的愿景——它已经为自己接下来三年的数字化建设目标做了明确规划:
12月15日,《青岛市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外发布。方案提出8大行动20项重点工作,涵盖智能工厂改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突破等方面,是青岛今年以来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上持续加压奋进、阔步前行的生动体现,吹响了未来三年青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冲锋的号角。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上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青岛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将规划落地落实的生动实践。
正所谓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我们有理由相信,即将迈入2023年的青岛,定将奋步疾蹄,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