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关于消费的最高级遐想,“奢侈品”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每一次奢侈品消费风向的变迁,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B面。
从海南经济特区,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再到海南自贸港,过往的数十年,海南经历数轮变迁,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海南姑娘们,她们购买的珠宝、香水、化妆品……都是时代发展见证。
“奢侈品是港货,是南洋货!”
如果你用普通话问五十二岁的符爱萍,“奢侈品”是什么,很难从她口中听到你所熟悉的答案:Hermes、Chanel、Louis Vuitton……但你如果换成海南方言,问她年轻时什么东西最稀罕,她会毫不犹豫、面带骄傲告诉你,是港货,是南洋货。
符爱萍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在工厂里干了大半辈子,除了在四十五岁那年,让孩子带去北京溜了一圈,逛了逛故宫和长城,她所有过往经历几乎都是在岛上完成的,她没有去过深圳,没有去过香港,没有下过南洋,却对那些地方的商品熟悉得不行。
她讲了一件往事。多年前某天,她的工友从包里掏出一支驱风油擦手,符爱萍瞅见包装,也不认识上边的文字,就下意识脱口而出:“是港货啊!”工友点头称是,两个人凑在一起聊天,叽叽喳喳商讨着还可以托人买点什么。后来符爱萍才知道,那是斧标驱风油;但她可能不知道,斧标驱风油也是从新加坡来的香港。
对于70后海南女性而言,“港货”“南洋货”似乎是那个时代的一句接头暗语,其中尤其以港药最为热门,别管街头巷尾、邻里邻居有什么龃龉嫌隙,一听到这些字眼,都会竖起耳朵偷听八卦,心痒难耐之时,也要厚着脸皮求人帮忙捎带一些药品,毕竟一个家庭中,跌打损伤、磕磕碰碰是常事。
就这样,这些漂洋过海的商品就在无意之间化解一些小矛盾,而那个充当桥梁的人,也要被这个群体高看三分。
在月薪只有几百元的年代,一瓶几十块钱的香港药,南洋药,无疑是珍贵的,留着自用,心里放心,送人作礼,倍有面子。
而除了黄道益、喇叭牌正露丸、双飞人、斧标驱风油、万金油、红花油等常用药品,曲奇饼、巧克力、进口奶糖、咖啡等食品,这些能令小孩子沸腾的港货,就不经常出现在妈妈们的采购单上,毕竟价格昂贵,舍不得给孩子买。
至于金银首饰、香水、珠宝、电视机、洗衣机等更高一级的奢侈品,那是必须要托付给信得过的人,而且也要用作应付最隆重的场合,比如结婚、长辈高寿、孩子升学等。
“奢侈品购买?我有多元途径!”
在海南这座独居一隅的小岛,80后的海南女性,向来被视作是“飞出岛”的一代,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让她们拥有了展望外界的能力。
她们分散在全球各地,或留在大学所在城市就业,或前往北上广深当“城漂”,或扎根在外国生活,与70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也让她们的消费方式充满了这一代人的烙印。
奢侈品购买,不再需要千方百计寻找门路,内地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浮华奢靡,在一步步在向国际大都会靠拢,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商圈,北京的王府井和西单,上海浦东写字楼周边的各大商圈,深圳的万象城……用以充当城市的封面形象,容纳那些漂洋过来而来的奢侈品。
与前辈们相比,80后姑娘们的奢侈品消费,更进一步往“脱离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红花油、巧克力、电视机等老一代“奢侈品”已经很难出现在她们的奢侈品清单上,取而代之的是香水、化妆品和名牌包包。那些国际国内的时尚风向报刊,就能让她们快速做出选择。
逢年过节,她们从大城市捎回海南的奢侈品,送给家中长辈,也进一步推动“港货”“南洋货”的淡出,“我女儿从上海带回来的,好看吧!”这段时间,是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垄断了奢侈品的话语权,只要扯上大城市,那必定是代表了“高级货”。
时间线推及90后,这些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海南姑娘们,尚未来得及“飞出岛”,就已经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了外边的世界,随后,网购崛起,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全国各地蔓延,乃至跨越琼州海峡,吹到南部边陲小岛。彼时,身处商业发展较为落后的海南,这些海南姑娘们或许没有奢侈品消费,但她们必定知道别人如何进行奢侈品消费。
95后海南女孩佳佳,依然记得高三时网购的那支YSL口红,花了两百多块钱,那是她熬夜刷了一整晚手机才下单的。她没敢带回家让父母发现,这支口红就藏在她的柜子里,给枯燥的高三生活增添了一抹光彩。直至最后一科考完的当天晚上,佳佳才拿出来与室友使用。那是她第一次购买“奢侈品”,仿佛理解了张爱玲的第一笔稿费为什么要用来买口红,这似乎是一种独立的宣言。“我工作以后有很多口红了,不打扮还会被家里人嫌弃,你说他们怎么这样。”佳佳吐槽。
网购之后,海南的姑娘们发现了更加便宜的进货方式——海淘,这要得益于那些洒遍全球各地的亲朋关系网,以及时刻活跃在互联网空间的代购们。韩国、日本、泰国等地的免税店,哪些地方的折扣力度更大,朋友圈里的代购一清二楚。
“免税时代,家门口就有奢侈品!”
海南自贸港建设到底意味着什么,身处小岛的人可能很难深刻觉察到大方向的变化,但“海南免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在海南,谈及免税,就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2020年6月,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迎来史上最大调整,从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离岛免税商品品种由38种增至45种,增加了电子消费产品等7类消费者青睐商品。海南免税,自此迎来红利期,创造了三年高速增长的奇迹。
从港货时代走过来的符爱萍也很难想到,有一天海南会变成像香港一样的“购物天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集中在此消费奢侈品,每年创造出几百个亿的销售额,这其中,爱美的姑娘们撑起了海南免税行业的大部分KPI——免税店里的香水、化妆品最受欢迎。
80后海南姑娘何静如此描述她亲历的变化:“我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以前都是说从北京带回去一些什么,但现在,只要听到我回了海南,北京的同事就各种call,让我帮忙带东西,香水、化妆品较多,什么牌子都有,每次回家都要留一天时间帮他们逛免税店。有时候会感到苦恼,但这也是拉近关系的一种方式吧。
免税店里的生意欣欣向荣,但海南似乎并不甘心充当奢侈品展示台的角色,《海南自贸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明确指出,鼓励发展钻石、珠宝、金银类金属首饰等消费精品贸易、设计和加工技术及相关服务。“三正一负”零关税政策、离岛免税政策、“两个15%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钻石珠宝企业落地于此。
不少珠宝企业还结合海南多家免税经营主体布局、零关税和免税消费政策,通过发展保税加工转离岛免税的“前店后厂”模式,即进口原料通过零关税政策免税进入海口综保区进行保税加工后,成品直接运到海口各大免税店销售。身在海南的姑娘们,珠宝钻石、金银首饰等奢侈品消费,也将因此发生巨大的改变。
万事俱备,只欠岛内居民进口日用消费品“零关税”正面清单,届时,每个海南姑娘都能指着免税店说:“免税时代,家门口就有奢侈品!”
(陈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