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的风,从涌起之日便再未止歇!
在深化医改进程中尤其是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业态完成了从“可选项”到“必选项”的一跃,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自2015年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创建至今,我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超1600家。在互联网医疗行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陆续涌现出医药电商、在线问诊、慢病管理等纷繁多样的业态,但与此同时,部分业务形态因“单点式、浅层次”的服务模式长期以来饱受争议。
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潜伏的危机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身处瞬息万变的改革浪潮之中,被认为“飘在空中”的互联网医疗如何落地?如何找到核心的价值皈依?是对行业的现实拷问。
顶层规划已经清晰。国家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鼓励政策频频,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可以说,医联体建设已成为中国医改主轴,而其也或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打好翻身仗”、真正发挥巨大价值的“诺曼底登陆”。
事实上,行业已悄然掀起这场规模浩大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国内领先数字医疗平台微医似乎成了这场“行业自救行动”的“先锋军”。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的创办者,近年来其以互联网医院为中枢,积极探索建立紧密型互联网医联体,并在天津、山东等全国多地落地,为大医院分担压力、为基层医疗机构提能力、为支付提效率,为互联网医疗打开了新的价值成长空间。通过观察微医的实践路径,或能够为行业提供一些成长的启示。
抢滩:互联网医联体“初长成”
我国互联网医联体的前期探索可以追溯到2015年。
这一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成立,开启“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使医疗全流程中的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形成线上线下医疗服务闭环成为可能。二者在政策及“硬件”上,为互联网医联体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微医在创建互联网医院之初就对行业的格局有了预判和业务的布局,早在2016年10月的一个行业高峰论坛上,董事长廖杰远就曾提出:互联网医院升级为互联网医联体,是分级诊疗最终落地路径,而互联网医联体规模落地之日,才是互联网医疗“瓜熟蒂落”之时。
于是,乌镇互联网医院从单体医院的整体线上迁移,逐步向着连接多个医疗机构专业化、常态化线上协同的数字化平台的方向演进,以互联网医院为中心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尝试稳步进行。
2017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府与微医达成协议,以郏县作为试点,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和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智能分级诊疗体系,通过微医自主研发的“流动医院”, 以“车、包、站”(包括云巡诊车、云巡诊包、医卫工作站)的新组合形式,赋能基层医疗机构,为基层群众提供家医签约和医疗健康服务。截至2020年底,郏县完成家医签约47.6万人,签约率达73.2%,重点人群签约率同比增长6.37%,履约率同比增长7.52%。“郏县模式”在2018年获得国务院深改组专报推广;今年 5月,郏县又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8月,郏县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2019年,探索进一步深入,微医在山东泰安开展“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慢病管理创新服务,这是其依托互联网医院打造互联网慢病医联体的首次落地实践,也是城市医保部门直接购买数字慢病管理的模式创新。落地仅1年,当地慢病患者单次人均就诊时间就从2-3小时减至30分钟,单次处方金额较2019年下降12.7%,提升了患者就医获得感和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随后,济南、德州、潍坊等山东16地市迅速跟进,纷纷根据本地情况建设符合市情的互联网医联体。
在此期间,“互联网医联体”逐步成为国家政策引导重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刊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提高远程医疗协作水平作为推动医联体更好在基层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医疗联合体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而 “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
登陆:“数字健共体”落地健康责任制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联网医联体加快切入医疗核心,成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重要载体。经过前期系统、连续的实践,加之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微医开始尝试推动互联网医联体在更深、更广的服务场景中落地。
尤其近年国家大力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以促进全国医改的不断深化,三明医改3.0阶段通过建立“健康管护组织”,致力于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也为互联网医联体指明了新的方向。以此为指引,微医提出了以数字化平台改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提升医疗、医药、医保效率,创建贯穿百姓“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维护体系,切实提升百姓健康指标的“数字健共体”模式。
2020年1月,天津市政府与微医集团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天津市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启动数字健康建设的省级行政区。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主导下,天津微医总医院(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全市26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建紧密型互联网医联体——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实现管理统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服务同质,通过“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的“四朵云”数字化平台赋能基层,为居民提供全流程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提升居民健康指标,减少医保支出。
健共体依托数字化技术赋能现有医疗体系,盘活当地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立起“以健康为中心”的高效健康维护体系。同时,健共体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医保“整体打包付费”“按病种按人头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根据医疗健康管理质量考核结果,落实“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医保支付方以确定成本为健康结果买单,构建起全新的健康责任机制。
在新型的健康责任机制之下,居民各项健康指标得到持续改善。以健共体成员单位滨海新区中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青区大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建档入组的糖尿病患者经管理后较入组前健康水平获得整体提升,血糖达标率提升14%,血压达标率提升10%,并发症筛查率提升了5%,实现了慢病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人群健康指数提升、慢病医疗管理支出增幅下降的“两升一降”目标。
2021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上,天津市基层健共体入选“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三明医改“总舵手”詹积富也曾高度评价微医在天津的模式探索,“天津正在建设的数字健共体,由互联网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建立起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核心,以慢病管理为抓手的‘健康责任制’。这实际上就是三明医改3.0的目标,相关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成效值得关注。”
制胜:“支付+履约”构建中国式HMO
耶鲁大学William Kissick教授曾在《医疗的困境:无限需求和有限资源》一书中提出传统医疗体系的“不可能三角”:在给定约束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很难同时兼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医联体的创新实践,以连接、数据、人工智能为枢纽,促进医疗资源去中心化,提高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医疗服务效率,推进医疗资源下沉,从而降低医疗服务的整体成本,为分级诊疗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医疗不再是原有医疗体系的“附庸”或“外延”,而是融入到医疗体系的基因中,推动了医疗的数字化变革。
互联网医联体在助力医改落地的探索中,还拓出了一条极具想象空间的价值通路和现实进路:其在深度打通了医疗、医药以及医保、商保的基础上,容纳进足够数量、足够多元的产业链主体,形成“支付+履约”双轮驱动的闭环生态,正催生一个中国式的健康维护组织(HMO)。
举例来说:在支付侧,互联网医联体通过推进医保支付改革,开展医保总额管理、按病种/人头付费,实现从“价差模式”到“效差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医保向商保开放赋能,提升事前精算能力、事中风控能力、事后理赔结算能力,开发长护险、惠民保等医保商保一体化产品;此外,整合前沿医疗服务能力,推出单病种险、防癌险等商保服务,打破传统商保“对赌”属性……从医保、商保及“医保商保融合”三个维度不断促进“支付”的提效。
在履约侧,互联网医联体实现了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协同和联动,为用户提供高效、有序的医疗健保服务;依托数字化的药械交易平台,搭建区域药事服务中心、智慧(中)药房,大幅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同时基于数据智能平台,为医院和政府部门提供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咨询服务等,为用户提供数字疗法和全面精准的健保服务……总体上,基于医、药、云等方面的能力助力“履约”的提效。
简而言之,在微医以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为代表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上述“支付+履约”双向提效的模型,并以此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经济性、有效性和透明性,最终实现“为大医院分担压力、为基层医院提升能力、为支付侧提升效率、为百姓改善健康指数”的医改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中国式的HMO的建立,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进入“十四五”,医联体建设作为新医改的主要抓手,被赋予了推动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新时期重任,也成为互联网医疗实现价值兑现和落地的主战场。东风猎猎,号角已鸣,随着医联体建设在全国的全面铺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诺曼底登陆之战”序幕已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