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资盘大幅回流
上半周沪指涨0.6%,创业板指涨1%,两融股票加权价格指数涨1%,日均成交金额为0.99万亿元,较节前一周的日均值增加34%。本周前两个交易日两市融资余额为14450亿元,较节前一周净回流263亿元,增幅为1.9%。其中沪市净流入136亿元,深市净流入127亿元。周一净流入204亿元,周二净流入59亿元,周三大盘震荡上行,估计净流入70亿元,下半周流入减缓,全周估计净流入330亿元,节前一周是净流出243亿元。
周一本栏提到:节后三周融资盘将连续流入累计超过500亿元,行情将延续上升趋势,投资者可关注锂电池、电动车和证券板块龙头个股。
上半周大盘冲高震荡,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带动电动车和锂电池板块领涨,前期涨幅较少的制造业个股和证券板块也表现活跃。热点切换之下,消费类板块和银行、保险个股短期回落,软件、军工仍保持强势。融资盘大幅回流,两市人气大幅提振,成交量明显较节前增加。二月份大盘将维持相对活跃,有可能形成强势横盘,消化前期涨幅,并为三月份再度上攻蓄势,板块轮涨将为市场提供较多的短线交易机会。
上半周全市场的日平均维持担保比率为281%,较节前一周的277%继续上升,融资盘总体处于盈利状态,下一个阻力位在283%附近。
上半周北上资金净流入357亿元。周一至周三连续净流入186亿元、101亿元和70亿元。沪股通共流入186亿元,深股通共流入171亿元。节前一周净流入440亿元,元月以来北上资金净流入1482亿元。
上半周北上资金的流入强度大于融资盘,两者合计净流入620亿元,节前一周两者合共净流入242亿元。
上半周南向资金净流出港股市场152亿元,上半周恒指跌2.7%,恒生科技指数跌2.4%。元月以来南下资金净流出港股市场17亿元,经历三个月50%升幅的上涨后,港股市场的修正波动开始加大。
二、人气活跃 换手增加
本周前两个交易日融资买入额为1600亿元,日均值为800亿元,较节前一周的日均值大幅增加49%。融资买入额占两市成交之比为8%,较节前一周的7.2%有所回升。融资买入与融资余额之比为5.6%,较节前一周的3.7%大幅回升,春节期间消息面偏积极,节前避险的融资盘大幅回流。
本周前两个交易日融资偿还额为1336亿元,日均值为668亿元,较节前一周的日均值增加14%,热点切换,换手增加。
本周前两个交易日融资交易占比为15%,与节前一周基本相同。折算成一周的换手率为52%,较节前一周的39%再度回升,人气处于活跃区间。
本周前两个交易日板块融资盘流入最多的是软件服务22.2亿元,光伏20.9亿元,电子16.4亿元,芯片14.6亿元,证券13.3亿元,通信设备11.4亿元,旅游服务10.亿元,军工9.4亿元,电力9.3亿元,有色9.亿元。
本周前两个交易日个股融资盘流入最多的是中国中免6.75亿元,歌尔股份3.9亿元,东方财富3.73亿元,长江电力3.3亿元,兴业银行3.27亿元,中国联通3.04亿元,复星医药2.82亿元,大全能源2.7亿元,智飞生物2.35亿元,中环股份2.26亿元。
三、大族激光融资盘小幅流入
大族激光(002008)近期震荡反弹,融资盘小幅流入。节前周四和周五的融资买入额分别为0.33亿元和0.45亿元,本周前两个交易日融资买入额分别为0.66亿元和0.48亿元,本周前两个交易日融资盘净流入0.04亿元。
根据长江证券研报,大族激光新能源相关业务持续表现优秀,锂电装备收入高增且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客户结构优化,与中航新创、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客户达成深度合作。随着下半年招标启动,我们预计全年锂电设备业务有望实现25亿元以上收入。新能源车焊接设备方面,公司和比亚迪、长城汽车等行业头部企业保持良好合作,新开发的新能源汽车高强钢电池托盘自动化激光焊接产线、一体式热成型门环自动化生产线项目等产品在宝马、通用汽车新能源车型上得到应用。
公司2021年推动扁平化改革,取消事业部,将产品线或项目中心作为独立的业务考核单元,强化考核与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各业务线条的积极性。同时改革推动大行业专业设备和光学元器件市场化,做大做强。超快激光器全球保持领先,150W红外皮秒激光器、50W紫外皮秒激光器、30W紫外亚纳秒激光器、250W1mJ纳秒光纤激光器等高功率皮秒激光器及亚纳秒激光器已经实现量产。
公司旗下成长型业务改制完成,激励机制理顺,长期将迸发出无限动力。预计公司2022-2024年业绩预期14.39亿元、16.71亿元、20.69亿元,对应2022-2024年PE分别为18.40倍、15.86倍和12.80倍。
四、中国卫星融资盘小幅流入
中国卫星(600118)近期震荡反弹,融资盘小幅流入。节前周四和周五的融资买入额分别为0.1亿元和0.18亿元,本周前两个交易日融资买入额分别为0.33亿元和0.27亿元,本周前两个交易日融资盘净流入0.06亿元。
根据中航证券研报,中国卫星是航天科技集团从事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的重要力量的核心专业子公司,业务覆盖小卫星及微小卫星中下游产业链布局,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或构成公司中短期收入增长提速驱动力。
①公司三季度收入出现快速增长,但毛利率与净利润均有所下降,从公司两大主营业务宇航制造与卫星应用来看,收入结构比例或出现变化,同时也可能受到了下游客户需求提升下,“以量换价”带来的影响;②公司作为A股中唯一的小卫星、微小卫星产业链中下游“国家队”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基于《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披露的未来五年我国卫星制造与应用产业发展规划,公司业绩稳定增长的底层逻辑坚实,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③“十四五”未来几年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落地,将为公司中短期收入提速提供支撑。
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1.83亿元、94.06亿元和109.0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亿元、3.73亿元及4.93亿元,EPS分别为0.27元、0.32元、0.42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格29.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