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首创“河长制”20年实践:村集体增收百万元,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2023年03月25日 13: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胡丽华
将各类“长”的成功经验延伸到河道管护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胡丽华 湖州报道

2003年10月,湖州市下辖的长兴县在全国率先推行河长制,探索形成了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治水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多年来,河长制从长兴走向全国,成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作为探索河长制的先行地,湖州的实践对其他地区推行河长制具有借鉴意义。近日,长兴县举行“河长制20周年融媒体采风行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走访了湖州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南浔区等地,对湖州实行河长制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元代诗人戴表元的一首《湖州》清晰地刻画了湖州的地域特点。这座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辖区内诸多水系穿各县区而过,正是这样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城市,也曾面临着水污染严重、产业联动不畅等“成长的烦恼”。

如何让纵横交织的河湖水道变美,赋予其长效的生命力,进一步助力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是湖州一直在破解的重大命题。在这一工作中,“河长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长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三级“河长制”体系,县级河长统筹协调、镇级河长具体领办、村级河长日常管护,层层递进、落实到人,拉开了每一条河都有专属管理员的变革序幕。

当前,河长制的生动实践正在湖州各县区上演,多地充分发掘山、林、茶、田、村、药、遗址、非遗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休闲运动、生态旅游、养生养老等新兴产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迈上新台阶。

“我们村的‘黑臭河’经过改造,水环境得到了彻底修复,还引进了一些大项目。老百姓现在手里有三金,分别是租金、佣金和分红,村里每年能多200多万元利润。”湖州市德清县蠡山村党支部书记马煜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增绿化3万平方米,河湖生态改善

河长制自2003年在长兴诞生,2013年在浙江全省推行,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在全国推行河长制。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河长制。至此,始于长兴的河长制走向了全国。

在20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河湖长制”是一项极具创新意义的制度。它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河湖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问题。

从湖州的实践来看,北横港是长兴东部平原沟通太湖的主要水系,也是现存的73条太湖溇港之一,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防洪、灌溉、排水、饮水、航运和生态效益,是周边村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前期,我们已经通过河道清淤、渔网取缔行动,确保溇港全部疏通,又对北横港等多条河道开展生态修复、原始岸坡进行修葺美化,已经新增绿化面积30000平方米。”长兴县洪桥镇镇级河长宋金林介绍。

类似河湖的变身,正在湖州各个县区悄然发生。在德清县,蠡山漾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下渚湖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德清洛舍漾水利风景区摘得“国”字号荣誉;在南浔区,“頔塘”古道、京杭大运河、和孚漾等示范河湖,大运河文化公园、环河健身游步道和运河风光带等,正成为南浔的美丽新名片。

河长制带来了好风景,也改变着一方百姓的观念。有一处细节值得分享,见到安吉县孝丰镇潴口溪村党总支书记叶国平时,他正走在河道水坝上,手里拿着刚捞上来的垃圾,他也是一名河长。“我一周至少会来查看三次,看见垃圾随手带走。”叶国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村里的老百姓看见垃圾都会随手带走,大家都养成了习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湖州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管理网络,并且创新了“民间河长”公众参与模式,发展了“乡贤河长”“洋河长”“巾帼河长”“企业家河长”“养殖户河长”等模式,目前共有各级河长超过3660名,实现了对全市7373条9380公里河道河长制全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湖州正进一步推动河长制由做法经验上升为系统的地方性法规。《湖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生态文明法规标准政策,推动“五水共治”“河长制”等环境管理要求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推动太湖、苕溪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立法工作。

长远来看,这一举措的推进也将标志着湖州实行河长制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对其他地方的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村集体增收百万元,“水利+”释放多重效益

生态环境的改善,正给地方悄然带来发展机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喊出“水经济”口号,将水相关产业作为区域品牌和经济增长点。

2015年,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小村何以吸引世界目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进潞村,看到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潞村水系和古村落交织在一起,整片的桑基鱼塘将会址建筑包围其中,一派江南乡村景致。

吴兴区河长办副主任张韬介绍,这里还是世界丝绸之源所在地,得益于区域的生态治理和高效管护,潞村水系将区域内游客中心、乡村之光、八里粮仓、丝绸之源、千年潞村等主要功能板块串连成线,不仅提升了潞村全域旅游发展的颜值,也为潞村创建世界级美丽乡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五一大约有75万客流量,以艺术基地、研学团为主,远超预期。”上述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水利推动共富,带动经济发展,将持续做好“水利+”文章。下一步将计划在水闸上开设书屋、咖啡馆,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来,也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在德清蠡山漾,2021年总投资5.8亿元的古婚俗文化基地项目正式营业,村里首批5家民宿也陆续建成并开始营业,产业基础逐渐夯实。

好的水环境,也使得各地产业发展随之提档升级。

当前正是放蟹苗的季节,在浙江省最大的河蟹养殖集聚区长兴县洪桥镇,洪桥镇大闸蟹产业农合联会长钱金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前河蟹大多只有二两半、三两,现在普遍达到五两或以上,这几年食客们普遍反馈,洪桥河蟹吃起来味道带点甜味,原因就是水质的提升。

最直观的变化反映在价格上,“以前河蟹论斤卖,现在论个卖,四两的母蟹、五两的公蟹,100块一只,还很受欢迎。目前我们河蟹年产值已经达到1.3亿元。养殖河蟹的四个村,村集体增收100万元,蟹农户年均收入15万元。”钱金元介绍道。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湖州完成水利总投资54亿元,年度任务完成率108.1%,同比2021年增长16.4%,创历史新高。接下来,湖州将进一步探索推进“水利+金融”“水利+生态”等新业态,努力让水利工程发挥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当前,湖州正积极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共同富裕绿色样板之路,可以说,二十年来遍地开花的河长制,也正是湖州厚植绿色鲜明底色,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生动注脚。

2023年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河湖长制,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实施“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标志性项目12个。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当前,湖州正迎来新的定位,在此前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湖州被赋予了“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典范”一词足见湖州使命重大,要在更多领域探索出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制度、模式创新,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