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表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行动。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继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后,已经成为教育部近年来开展的第二项战略行动。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的全新定位,即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
专家指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范围广泛,涉及管理体制、办学机制、保障机制、学科建设、招生考试、对外合作等领域,但在当前建设教育强国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的背景下,“两个先行先试”所涉及的四方面任务成为当务之急。
改革要争取打造中国高等教育新范式,吴岩在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提出了“三个有组织”,即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从2010年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国务院当时选定江苏、湖北、黑龙江三个省作为试验区。今年以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赴上海、浙江、重庆、四川等地调研时,都提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由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试验区是否扩围备受瞩目。
上一轮改革的成果和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以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成为教育政策的热词。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作了题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大会发言。
田刚在发言中称,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体系结构、评价机制和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全国两会前后,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分别赴上海、浙江、重庆、四川、黑龙江等地调研,或举行会商会议,都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可见这项改革在今年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开始于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江苏、黑龙江和湖北三省被确立为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三个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完善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此后,各试验区以5年为短期目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以江苏为例,2010年10月,江苏省发布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
2011年8月,江苏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提出了7项保障措施分解任务。
江苏省是当时唯一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协议的试验区。不过,今年3月14日,教育部与黑龙江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报道,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共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高地。
地方格外重视这次改革试点。公开信息显示,江苏共有48所省属院校承担试点任务,9所部属院校承担其他5个国家试点项目,另有26所高校自主参与改革试点,覆盖面达65%。
黑龙江省开展了“1161工程”,即加大力度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东北农业大学等10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黑龙江科技学院等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支持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推进具有黑龙江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营建工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上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通过试点,探索省级政府统筹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体制由“中央为主”向“地方为主”转变。
“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深层次问题。比如,上一轮改革方案公布时,就有专家指出缺少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探索,现在教育数字化成为战略行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势必要被列入新一轮改革。”他说。
这位专家还指出,“上一轮改革中,高校强烈呼吁将院校及专业设置、考试招生、人才引进等权限下放,但改革明显还有很大空间。”
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的大会发言中,田刚也建议,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赋权高校自主设置和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点,自主管理教师编制、调节教师职称职级比例结构,自主决定教师聘任及确定薪酬分配等。
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
当前,基础研究薄弱、高新技术“卡脖子”,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面临全新的紧迫任务。
“两个先行先试”,明确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守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为人,大学要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上来。
3月19日至21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上海调研时指出,要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他提到,要着力完善基础学科人才特别是理工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今年3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介绍,将出台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等文件,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总体部署。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4月8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暨第三届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大力开展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小切口,从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核心团队“四个核心”入手。
高等教育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目前正在开展三个项目:拔尖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2009年开始实施的拔尖计划,已经有1000余名学生博士毕业,分布在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展研发工作,逐步形成了我国基础学科优秀人才的全球布局网络。
围绕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布局建设了一批专业特色学院,目前本科在校生约9.2万人。
周洪宇认为,要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既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使得国家有尖端的、创新的、能够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又要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进一步拓展思路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优化布局结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仍有诸多任务。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多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任务,包括在京高校疏解、中西部高校(含部省合建高校)建设等。
截至目前,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已明确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校区。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今年3月表示,要确保疏解高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与此同时,中央民族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也在远郊区建设新校区。有的高校经过10年过渡,实现了部分学院整建制疏解。
推动高校集群发展是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上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介绍,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建强中西部高等教育“西三角”,发挥高校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
此外,还要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高等研究院,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竞争力。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以全国普通高校当下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计算,两年内优化调整其中的20%,则平均每年需要调整6000多个。据统计,2019-2021年,全国高校每年撤销本科专业数量分别为367个、518个、804个,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按照《改革方案》要求,每年调整力度约相当于2021年的8倍。
“当前就业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矛盾突出的问题,实质上属于供需之间的体制性不协调问题,仅靠增减或调整专业实际上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还会形成事实上已经出现的‘需要调整的专业越调越多’的局面。”储朝晖说。
储朝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仅仅靠已经使用多年的专业撤销、新增与调整措施,未必就能赶上当前就业与产业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
“更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是放权高校,让高校能够有空间、有条件、有自主权实行规范的学分制与选课制,至少可以先让一部分高校试行。”他说。